帮你快速找医生

彭淑牖:60年铸一把“神刀”

2016-04-06 来源:微医集团

“彭教授,又见面了!”223日下午,又一场医生间的会诊正在进行,会诊双方是浙二医院外科老前辈彭淑牖和他的学生嵇振岭。与往常不同的是,此时的彭教授并不是在医院,而是在自己家中,而嵇主任,则在270公里之外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他们正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视频会诊。

84岁高龄,每天依然开车上下班,微信用得很溜,经常国内外到处飞,每周上两三次手术台,站台十多个小时不成问题,这就是彭淑牖教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彭淑牖教授在外科领域是泰斗级人物,从医从教已长达60多载。他研发的“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推动了外科学发展;他率先尝试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解决了世界难题;他在教学领域培养出了26位博士、3位长江学者,尤其是江浙沪一带大医院,不少外科主任都是彭教授的学生,例如上海瑞金医院外科主任彭承宏还兼任上海市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新华医院副院长刘颖斌;武汉同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秦仁义等。省内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的牟一平、洪德飞等,都是“彭家军”成员。

然而,在这位“巨人”看来,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医生,而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他说:“作为医生,心里要始终装着病人,而且必须得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教书育人,培养更多的医生为患者服务,二是研究新的诊疗技术,提高诊治水平。如此,才能挽救更多的病人,为生命多开一扇窗。”


一款常用的外科手术刀,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肝癌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早年间因为缺医少药,不少肝癌患者到医院就诊时都已是中晚期了,再加上肝脏血管特别多,肝癌手术就成了最复杂的外科手术之一。

“临床上看到有太多这样的患者,就想着能不能发明一款简单实用的手术刀。”彭教授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攻克这一手术难关。1992年,他发明了一款多功能手术解剖刀,集淋巴清扫、组织分离、血管止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大大“解放”了外科医生的手,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这款手术刀至今已被国内外600余家医院广泛使用,他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和刮吸手术解剖法,让原被列为禁区的疑难手术变成常规手术,手术时间缩短40%,出血量减少50%。因此,为了纪念彭教授这位发明者,这款手术刀也被命名为“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刀”。

“干了60多年,最得意的事情是治愈了一大批疑难病例。包括许多通常认为无法治愈的癌症患者,经他手术之后,获得长期存活。现在,我的学生们在碰到疑难病例的时候,还是会来叫我帮忙。”彭教授说。

201512月初,彭教授就和自己的学生陈力教授,帮一名已经动了六次手术的腹膜后肿瘤患者进行第七次手术。这种肿瘤容易复发,而且每次复发恶性程度比前一次更高,手术难度非常大。这次手术,彭教授和陈力教授在手术台上站了十多个小时。

 

从缝到绑,解决世界难题

 

1955年,从浙江医学院毕业的彭淑牖进入浙医二院成了实习医生。在这里他目睹了中国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术,操刀者是他的老师余文光。当切除胰的病灶部分后,他们将小肠和胰腺直接缝合在一起,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然而,病人出现了胰肠吻合口漏。“原本胰液应该进入肠道,与肠液混合在一起,成为腐蚀性的消化液消化食物,而现在它从缝合的地方漏出来,对缺乏肠黏膜保护的腹腔,它就相当于硫酸,流到哪里烂到哪里。”

后来他知道,从1935年美国进行世界上第一例胰腺癌切除手术以来,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胰肠吻合口漏问题。

于是,彭淑牖一脑袋扎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一开始我也在缝字上下工夫,可很快我就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因为要避免空隙,就要增加缝合密度,而增加缝合密度,就增加了针孔,这互相矛盾。”

后来他大胆设想:能不能用“绑”的方法把两个器官接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针孔的问题。他开始在动物身上尝试各种“捆绑”的方法,最终解决了胰肠吻合口漏的问题。

19951227日,彭淑牖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术后没有发生胰肠吻合口漏。此后,先后在浙医二院和邵逸夫医院施行了300例胰腺癌手术,无一例发生胰肠吻合口漏,这种方法迅速在国内推广。统计显示,国内有文字记载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已做了4000多例,而漏的发生率仅为0.5%

从“缝”变成“绑”,一字之差,解决了多年未能攻克的世界难题。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美国著名外科教授克莱克评价说:“他的技术和创造在外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包括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内,迄今为止,彭淑牖教授已经取得十多项发明和创新技术成果,其中有17项国家专利,1项美国专利。



互联网医疗将改变传统就医模式

 

今年年初,国际著名的法国外科学院授予彭淑牖教授荣誉院士证书和奖章。这是彭教授继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和欧洲外科学院之后,获得的第四个国际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然而,即使已经获得如此之高的专业造诣,他依然没有停止学习。尤其是面对当下“互联网+”的这股洪流,彭教授越来越觉得,医生不能仅满足于坐在诊室里看病,而是应该好好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更快更方便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从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开始,我就非常关注,尤其是去年互联网大会期间,浙医二院的王建安教授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出第一张处方,患者足不出户就完成了曾经费时费力的求诊经过。”彭教授说。

而打破医院、地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只能算是互联网医院给大众带来的好处之一。他认为老百姓能从互联网医院中获益最多的,还是那些稀缺的专家资源。

就以彭教授专攻的胰腺癌为例,治疗过程中并不只是外科医生的事情,而是需要结合外科、消化内科、超声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专家的意见,从而做出一个精细的综合治疗方案。在现实中,要集中多学科专家会诊是件相当不易的事情,但通过互联网医院却可以轻松搞定。

“互联网的种种优势,决定了互联网医院就是今后就诊模式改变的趋势之一,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疗机构,都应该主动去适应。”彭教授对这项新生事物充满肯定,作为首批专家,他已加入乌镇互联网医院的胰腺癌诊治中心。

此时,这场胰腺癌诊治中心的会诊仍在进行,“超声内镜做了吗?ca199高不高?”彭教授一边看着传过来的患者核磁共振等资料,一边问嵇主任,在得到答复后,他又叮嘱起这位自己的学生:“做手术的时候,可以保留患者的胆管和十二指肠,切除胰头,但分离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胆管的保护。”

离他不到5米的客厅电视柜上,放着纪念他从医从教60周年的奖杯,奖杯上大医精诚四个字,无疑成了这一切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