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 科室: 口腔科 
  • 别名: 暂无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多见于男性、50-60岁多发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由Kleinsasser及Klein于1967年首先从多形性腺瘤中分出,是最常见的单形性腺瘤之一。

病因

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患者均以局部肿块就诊,从发现肿块至就诊时间长短不一。文献报告短者2周,长者可达40年,平均病期2~4年。肿块大多呈无痛性增大,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少数患者可伴有疼痛,亦可有近期生长加快史。小涎腺肿瘤多表现为坚实的黏膜下结节,界限清楚,可活动。偶有出现表面黏膜溃疡者。腮腺肿瘤大多位于浅叶,多呈良性肿瘤的表现。表面光滑,可活动。一般体积不大,直径多为2~3cm。无面神经麻痹症状。

并发症

基底细胞腺瘤可以恶性变转化为基底细胞腺癌。两者的细胞形态学极其相似,鉴别的关键在于其和周围组织相关的生长特征。浸润性生长是基底细胞腺癌的主要特点,癌细胞巢或条索潜入腺小叶或邻近结构如肌、脂肪及皮肤;也有侵入神经和血管。

实验室检查

1.肉眼观 肿瘤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剖面实质性,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发生于腮腺的肿瘤常有完整包膜,但发生于小涎腺,特别是腭部者,常无包膜。肿瘤常有囊性变,囊腔大小不等,内含褐色清亮液体。肿瘤大小以2~3cm直径为最多见,超过4cm者少见。
2.光镜所见 光镜下基底细胞瘤分为4类型:实质型、小梁型、管状型和膜性型,其中以实质型最为常见。瘤细胞由两种细胞类型混合组成:一种是小细胞,细胞质极少,核圆形,深染;另一种细胞较大,细胞质嗜碱或嗜酸,核呈卵圆,较之小细胞淡染。前一类型细胞常位于成团或条索状的周边。除去瘤细胞形态一致、规则的特点外,另外两个表现也有助于诊断:一是肿瘤上皮团和周围的结缔组织界限清楚;另一是上皮团的周边细胞排列呈栅栏状。
实质型者呈圆形、条索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上皮团,周边为深染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导管样结构很少,周围的嗜酸性基底膜很薄。有些肿瘤的中心有产生散在的、漩涡状的细胞排列,偶见转化鳞状细胞并发生角化,呈现为小的角化囊肿或“角化珠”。小梁状的特点是瘤细胞排列呈狭窄的条索状,有些相互吻合,通常排列2~3层细胞,偶见形成导管样结构。管状型的瘤细胞排列成多个腺管状,常和小梁状表现混杂在一起。膜样性基底细胞腺瘤主要特点是厚层的、嗜酸性的玻璃样物质将瘤细胞团分开,并在细胞团块可见玻璃样物质沉积物。这些玻璃样物质行PAS染色呈阳性反应。
基底细胞腺瘤是否有肌上皮细胞成分则存在争议。有些认为在这种肿瘤中没有肌上皮细胞或者是无重要作用的成分;而有些则认为存在有肌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Hara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肌上皮细胞不是这种肿瘤的组成部分。Dardick等对管状型和小管型做S-100蛋白组织化学染色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提出这是一种独特的类型显示3种细胞分化(tricellular diffentiation),意味着基底细胞腺瘤和肌上皮瘤或富含细胞成分的多形性腺瘤的混合,有可能将小梁状及管状亚型从基底细胞腺瘤中分列出来。[收起]
1.肉眼观 肿瘤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剖面实质性,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发生于腮腺的肿瘤常有完整包膜,但发生于小涎腺,特别是腭部者,常无包膜。肿瘤常有囊性变,囊腔大小不等,内含褐色清亮液体。肿瘤大小以2~3cm直径为最多见,超过4cm者少见。
2.光镜所见 光镜下基底细胞瘤分为4类型:实质型、小梁型、管状型和膜性型,其中以实质型最为常见。瘤细胞由两种细胞类型混合组成:一种是小细胞,细胞质极少,核圆形,深染;另一种细胞较大,细胞质嗜碱或嗜酸,核呈卵圆,较之小细胞淡染。前一类型细胞常位于成团或条索状的周边。除去瘤细胞形态一致、规则的特点外,另外两个表现也有助于诊断:一是肿瘤上皮团和周围的...[详细]

诊断

一是肿瘤上皮团和周围的结缔组织界限清楚;另一是上皮团的周边细胞排列呈栅栏状。
实质型者呈圆形、条索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上皮团,周边为深染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导管样结构很少,周围的嗜酸性基底膜很薄。有些肿瘤的中心有产生散在的、漩涡状的细胞排列,偶见转化鳞状细胞并发生角化,呈现为小的角化囊肿或“角化珠”。小梁状的特点是瘤细胞排列呈狭窄的条索状,有些相互吻合,通常排列2~3层细胞,偶见形成导管样结构。管状型的瘤细胞排列成多个腺管状,常和小梁状表现混杂在一起。膜样性基底细胞腺瘤主要特点是厚层的、嗜酸性的玻璃样物质将瘤细胞团分开,并在细胞团块可见玻璃样物质沉积物。这些玻璃样物质行PAS染色呈阳性反应。
基底细胞腺瘤是否有肌上皮细胞成分则存在争议。有些认为在这种肿瘤中没有肌上皮细胞或者是无重要作用的成分;而有些则认为存在有肌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Hara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肌上皮细胞不是这种肿瘤的组成部分。Dardick等对管状型和小管型做S-100蛋白组织化学染色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提出这是一种独特的类型显示3种细胞分化(tricellular diffentiation),意味着基底细胞腺瘤和肌上皮瘤或富含细胞成分的多形性腺瘤的混合,有可能将小梁状及管状亚型从基底细胞腺瘤中分列出来。
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基底细胞腺瘤在临床上呈一般良性肿瘤的表现,故临床多诊断为涎腺良性肿瘤,确切诊断依赖于病理。上唇为基底细胞腺瘤的好发部位,故上唇的小涎腺肿瘤应首先考虑基底细胞腺瘤。肿瘤发生囊性变是基底细胞腺瘤较为突出的特点,故术中肿瘤标本离体后,如剖面发现实性肿瘤伴有较大囊腔,囊腔内容物较清亮,则应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收起]
一是肿瘤上皮团和周围的结缔组织界限清楚;另一是上皮团的周边细胞排列呈栅栏状。
实质型者呈圆形、条索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上皮团,周边为深染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导管样结构很少,周围的嗜酸性基底膜很薄。有些肿瘤的中心有产生散在的、漩涡状的细胞排列,偶见转化鳞状细胞并发生角化,呈现为小的角化囊肿或“角化珠”。小梁状的特点是瘤细胞排列呈狭窄的条索状,有些相互吻合,通常排列2~3层细胞,偶见形成导管样结构。管状型的瘤细胞排列成多个腺管状,常和小梁状表现混杂在一起。膜样性基底细胞腺瘤主要特点是厚层的、嗜酸性的玻璃样物质将瘤细胞团分开,并在细胞团块可见玻璃样物质沉积物。这些玻璃样物质行PAS染色呈阳...[详细]

治疗

治疗为手术切除。因部分肿瘤包膜不完整或包膜内有瘤细胞侵入,故单纯肿瘤摘除是不恰当的,应采取与多形性腺瘤相同的手术原则,即将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腺体一并切除。手术方式恰当,术后很少出现复发。

预后

基底细胞腺瘤外科切除术后一般不复发。但膜性基底细胞腺瘤术后有复发报告,复发率在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