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 科室: 角膜病科 
  • 别名: 暂无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青壮年
  • 相关疾病: 带状疱疹 

概述

眼部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可合并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急性视网膜坏死)、视神经炎、眼肌麻痹等。其中60%可发生带状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zoster keratitis),造成角膜瘢痕,严重影响视力。近来有逐渐增多的倾向,值得警惕。

病因

水痘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virus,VZV)为同一种病毒。机体免疫状态不同可导致水痘或带状疱疹两种疾病。机体初次感染VZV后,病毒潜伏于1个或多个脊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或脑感觉神经节的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化,沿感觉神经纤维下行至皮肤,在某一感觉神经与眼的区域增殖,发生带状疱疹,以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区域最多见。
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复发感染所致,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中。当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或在其他外界刺激诱导下,病毒即被激活、繁殖而发病。有免疫缺陷的病人,例如艾滋病患者、细胞移植患者,以及有癌症病史、近期手术史、外伤史患者,也容易使潜伏在机体内的VZV复发感染。[收起]
水痘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virus,VZV)为同一种病毒。机体免疫状态不同可导致水痘或带状疱疹两种疾病。机体初次感染VZV后,病毒潜伏于1个或多个脊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或脑感觉神经节的细胞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化,沿感觉神经纤维下行至皮肤,在某一感觉神经与眼的区域增殖,发生带状疱疹,以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区域最多见。
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复发感染所致,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中。当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或在其他外界刺激诱导下,病毒即被激活、繁殖而发病。有免疫缺陷的...[详细]

发病机制

是下列某一种因素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1.病毒对角膜的直接侵犯。
2.宿主对完整病毒或病毒抗原在角膜内发生炎性反应。
3.机体对改变了的自身组织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4.由于角膜知觉减退,眼睑异常及角膜表面泪液膜改变,发生继发性改变。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带状疱疹的前驱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及沿神经皮肤分布区疼痛,皮肤发生线状排列的小水疱;伴发神经痛,从麻刺感到极度持续疼痛。皮疹延续数月,神经痛可延续数年。带状疱疹与HSV不同,可以侵犯真皮,水疱治愈后残留永久性瘢痕。
2.角膜表现 眼带状疱疹中大约有60%可引起角膜病变,VZV对三叉神经第1支极易侵犯,角膜炎的发生多在皮疹出现以后发生,尤其是鼻尖或鼻翼出现带状疱疹,为鼻睫状支神经受侵犯的征兆,随后必发生角膜炎与虹膜炎。其角膜炎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层粗点状角膜炎:是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最早期表现,在皮疹出现后数天内发生。角膜表面呈现粗大的、略高出角膜表面的混浊点,多发生于角膜周边部,表面常附有黏性分泌物,对荧光素呈现不规则着色,虎红染色更为明显,脱落后不形成溃疡。这些不规则的混浊点是混浊的上皮细胞聚集而成,可能是病毒侵犯的结果,也可能是病毒在上皮细胞内繁殖的结果。有的病例可在其细胞核内查到病毒包涵体。
(2)上皮下浸润及钱币状角膜炎:表层点状角膜炎可在几天之内自行消退,有的很快互相结合形成上皮下浸润,并进一步形成钱状角膜炎(nummular keratitis)。后者被认为是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典型病变。
(3)假树枝状角膜炎:伴随于眼带状疱疹出现的树枝状角膜炎,因其形态和HSV性树枝状角膜炎极为相似。其主要区别是:其角膜病变轻微,略高起于角膜表面,轻、中度荧光素染色,而不像HSK呈沟状凹陷,染色明显;其树枝状病变的末端不像HSK那样有球形膨大(terminnal bulb),故称为假树枝状角膜炎(pseudodendritic keratitis)而加以区别。
(4)黏斑性角膜炎(mucous plaque keratitis):是一种慢性角膜炎的特殊类型,大约5%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此种角膜病变。其发病时间差异很大,从出疹后7天至3年均可出现,但多数在2~7个月出现。其典型改变为角膜表面由微隆起的黏液物质构成的斑点状病灶,有时可出现线状或树枝状病变,边缘清楚,通常是多发性的,可出现于角膜表面的任何部位,其大小和形状每天都可改变。乙酰半胱氨酸可将其溶解。荧光素呈中等着色,虎红染色鲜艳。发病机制不很清楚,可能与泪液膜异常、角膜感觉神经麻痹及眼睑闭合不全等因素有关。
(5)神经麻痹性角膜炎(neuroparalytic keratitis):在剧烈的三叉神经痛的同时,角膜感觉全部消失,病愈后可延续数月至1年之久,甚至长期不恢复。长期感觉障碍大约有9%的患者可引起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发生。严重者可导致角膜溃疡、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角膜脓肿或前房积脓。
(6)盘状角膜基质炎:数月后上皮下浸润可向基质深部发展,形成富于新生血管的角膜基质炎或盘状角膜基质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后弹力膜皱褶,光切面浸润水肿增厚,混浊区角膜后壁常留有类脂质沉积物,经久不吸收,可能是角膜基质细胞(Keratocyte)的异常代谢产物,此点可与HSK及牛痘病毒所引起的盘状角膜基质炎相鉴别。有时还可出现角膜葡萄膜炎或角膜内皮炎(用镜面反射法检查,可以发现角膜内皮有滴状角膜)的改变。[收起]
1.全身表现 带状疱疹的前驱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及沿神经皮肤分布区疼痛,皮肤发生线状排列的小水疱;伴发神经痛,从麻刺感到极度持续疼痛。皮疹延续数月,神经痛可延续数年。带状疱疹与HSV不同,可以侵犯真皮,水疱治愈后残留永久性瘢痕。
2.角膜表现 眼带状疱疹中大约有60%可引起角膜病变,VZV对三叉神经第1支极易侵犯,角膜炎的发生多在皮疹出现以后发生,尤其是鼻尖或鼻翼出现带状疱疹,为鼻睫状支神经受侵犯的征兆,随后必发生角膜炎与虹膜炎。其角膜炎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表层粗点状角膜炎:是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最早期表现,在皮疹出现后数天内发生。角膜...[详细]

并发症

角膜溃疡,前房积脓以及虹膜萎缩等。

实验室检查

1.上皮刮片 急性期进行结膜及角膜上皮刮片查巨噬细胞及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但不能和HSV相区别。
2.病毒分离 必要时从结膜囊内和取皮肤水疱内液体作病毒分离。兔角膜接种不致病,此点可与HSV相鉴别。
3.血清中和抗体的测定 病后4天可测出,2周达高峰,1年后降至不能检出的水平。
4.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技术 取病变角膜上皮刮片,直接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检查,可证明被感染的细胞内有病毒感染。由于标记荧光素标记抗体有特异性,故可与HSV相区别。
5.补体结合试验 水痘患者血清抗VZV抗体滴度升高,在其恢复期逐渐下降,至6~12个月,降到仅能检出的水平。用补体结合试验查到高滴度VZV抗体,抗HSV抗体则为阴性,因此可判断为VZV感染所致。[收起]
1.上皮刮片 急性期进行结膜及角膜上皮刮片查巨噬细胞及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但不能和HSV相区别。
2.病毒分离 必要时从结膜囊内和取皮肤水疱内液体作病毒分离。兔角膜接种不致病,此点可与HSV相鉴别。
3.血清中和抗体的测定 病后4天可测出,2周达高峰,1年后降至不能检出的水平。
4.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技术 取病变角膜上皮刮片,直接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检查,可证明被感染的细胞内有病毒感染。由于标记荧光素标记抗体有特异性,故可与HSV相区别。
5.补体结合试验 水痘患者血清抗VZV抗体滴度升高,在其恢复期逐渐下降,至6~12个月,降到仅能检出...[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无其他特殊辅助检查。

诊断

出现皮肤、眼部和角膜的特有体征时,一般不难诊断。体征不典型、皮疹较少的病例,常误诊为HSK。作者认为当出现角膜炎或其他眼部体征,同时具备下列各特征时,应怀疑VZV所致。
1.既往有单侧颜面部皮疹病史。
2.该区皮肤残留瘢痕或茶褐色沉淀物。
3.虹膜萎缩。
4.前房角色素沉着(较其他葡萄膜炎色素浓厚)。

治疗

1.表层点状角膜炎和树枝状角膜炎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0.1%眼水和3%眼膏)、丙氧鸟苷(更昔洛韦、GCV、0.1%~3%眼水)频繁滴眼,但疗效尚不能肯定。对伴有较重结膜炎的患者,可并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此外,还应滴抗菌药眼膏,以防混合感染。
2.盘状角膜基质炎 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0.1%地塞米松、0.1%氟米龙)滴眼,或结膜下注射。滴眼以能控制症状的最低浓度、最少滴眼次数为原则。
3.角膜葡萄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 除阿托品散瞳及糖皮质激素外,还应口服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激素消炎剂,长期局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促使病情恶化或病毒扩散,故必须慎用。
4.神经麻痹性角膜溃疡 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眼液,各种抗菌药眼液中因含有防腐剂也应禁止使用。局部滴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上皮生长因子(EGF、bFGF)等,纱布绷带包扎、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或暂时睑缘缝合均有一定效果。
5.黏斑性角膜炎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可控制其进一步引起虹膜炎及角膜基质炎,同时应用胶原酶抑制剂滴眼(10%乙酰半胱氨酸)可融解黏斑,必要时局部滴用人工泪或行睑缘临时缝合术。[收起]
1.表层点状角膜炎和树枝状角膜炎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0.1%眼水和3%眼膏)、丙氧鸟苷(更昔洛韦、GCV、0.1%~3%眼水)频繁滴眼,但疗效尚不能肯定。对伴有较重结膜炎的患者,可并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此外,还应滴抗菌药眼膏,以防混合感染。
2.盘状角膜基质炎 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0.1%地塞米松、0.1%氟米龙)滴眼,或结膜下注射。滴眼以能控制症状的最低浓度、最少滴眼次数为原则。
3.角膜葡萄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 除阿托品散瞳及糖皮质激素外,还应口服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激素消炎剂,长期局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促使病情恶化或病毒扩散,...[详细]

预后

预后良好。

预防

提高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