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概述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脂溢性疣或基底细胞乳头瘤,系一种中老年人较常见的良性表皮性肿瘤,尤以男性多见。组织病理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早期在脂溢部位出现无痛性的、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斑,以后色泽加深,病变隆起,呈疣状生长。因病程缓慢,甚少恶变,常不需治疗。

病因

尚不完全明确,有人认为是一种迟发性上皮痣,也有人报告本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还有人认为是角化细胞局部成熟受阻,或是老年皮肤变化及感染性病变。Arndt氏认为是因DNA合成减低,而RNA及蛋白质合成增多所致。

发病机制

基本病理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肿瘤下界基底在同一平面上,表皮突无向下生长倾向,两侧边界清楚增生的表皮中可见鳞状细胞与基底样细胞。在表皮真皮交界处及表皮上部尚可见黑素细胞。
根据组织病理有3种类型:角化型、棘层肥厚型和腺样型。
1.角化型 以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为显著,棘层肥厚较轻,并且由于角质内陷,多有假性角质囊肿形成。黑素增多不明显。
2.棘层肥厚型 以棘层肥厚最为显著,而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轻,有时亦可见假性角质囊肿,偶尔可见真正的角质囊肿。黑素多少不一。
3.腺样型 由多数细束条状表皮细胞组成。束条相互交织成网并分支,似腺体。黑素增多。[收起]
基本病理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肿瘤下界基底在同一平面上,表皮突无向下生长倾向,两侧边界清楚增生的表皮中可见鳞状细胞与基底样细胞。在表皮真皮交界处及表皮上部尚可见黑素细胞。
根据组织病理有3种类型:角化型、棘层肥厚型和腺样型。
1.角化型 以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为显著,棘层肥厚较轻,并且由于角质内陷,多有假性角质囊肿形成。黑素增多不明显。
2.棘层肥厚型 以棘层肥厚最为显著,而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轻,有时亦可见假性角质囊肿,偶尔可见真正的角质囊肿。黑素多少不一。
3.腺样型 由多数细束条状表皮细胞组成。束条相互交织成网并分支...[详细]

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 可发生体表任何部位,但好发生于脂溢部位,如头面,尤其是颞部、颈部、胸部、背部,也可见于四肢或其他部位,但不发生掌拓,单发或多发。
2.临床症状 早期为淡黄褐色或茶色斑片,直径一般不超3cm,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以后皮损渐扩大隆起,色素加深,呈深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呈疣状,可形成一层油脂性厚痂,质软而脆,揭去痂皮后呈粗糙、湿润的基底,表面呈乳头瘤样,毛囊角栓是重要特征之一,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图1)。
病程缓慢,损害可扩大或融合成大块。
[收起]
1.好发部位 可发生体表任何部位,但好发生于脂溢部位,如头面,尤其是颞部、颈部、胸部、背部,也可见于四肢或其他部位,但不发生掌拓,单发或多发。
2.临床症状 早期为淡黄褐色或茶色斑片,直径一般不超3cm,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以后皮损渐扩大隆起,色素加深,呈深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呈疣状,可形成一层油脂性厚痂,质软而脆,揭去痂皮后呈粗糙、湿润的基底,表面呈乳头瘤样,毛囊角栓是重要特征之一,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图1)。
病程缓慢,损害可扩大或融合成大块。...[详细]

并发症

可因反复摩擦刺激而发生类症、破溃、出血、结痂和不规则增生。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图2)。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本病临床与病理相结合诊断不难,尤其是病理有特征性。
但当中年后突然发生较多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损。并伴有瘙痒时,应考虑是否为Leser-Trelar征的可能,系一内脏恶性肿瘤的体征,尤其是腺癌,也可是淋巴瘤,Sezary综合征或急性白血病。皮疹一般是与肿瘤同时发生或在其发生后不久出现。

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治疗。病变较大,影响外观时可用如下方法。
1.5%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软膏外用,2~3次/d,较小皮损可逐渐消退。
2.刮除术 常规消毒后,用刮匙用力将皮损刮除,再涂33.3%三氯醋酸止血,再涂2%甲紫(龙胆紫)防止感染。
3.冷冻 用氯乙烷喷雾冷冻治疗皮疹,使其变脆,再用刮匙刮除。
4.激光 较小面积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5.手术切除 皮损发生癌变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预后

病程进展缓慢,无自愈倾向,甚少恶变。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