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
血管外科
-
别名: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
-
症状:
胀痛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相关疾病:
血管畸形
动静脉瘘指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此动静脉之间的异常通道称为动静脉的瘘口。先天性动静脉瘘(congenit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AVF)是由于胚胎的中胚层在发育演变过程中,动静脉残留的异常通道而引起。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一般多见于四肢,常累及许多细小动静脉分支,瘘口具多发性,病变常呈弥漫性。瘘口细小时一般无血管搏动和杂音,动脉造影也经常难以观察到瘘口所在,因而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一定困难。 16世纪早期,Horentine Guido Guidi首先描述CAVF的临床表现,并指出其特征是病变区域出现有搏动性的曲张静脉。1843年,Norris成功地进行病变区域流入道动脉主干和流出道动脉主干双重结扎术治疗CAVF。1875年,Nicoladoni首次报道在1名CAVF患者压迫瘘口后心率降低的特征。1890年,Branham作了相同报道。[收起]
动静脉瘘指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此动静脉之间的异常通道称为动静脉的瘘口。先天性动静脉瘘(congenit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AVF)是由于胚胎的中胚层在发育演变过程中,动静脉残留的异常通道而引起。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一般多见于四肢,常累及许多细小动静脉分支,瘘口具多发性,病变常呈弥漫性。瘘口细小时一般无血管搏动和杂音,动脉造影也经常难以观察到瘘口所在,因而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一定困难。 16世纪早期,Horentine Guido Guidi首先描述CAVF的临床表现,并指出其特征是病变区域出现有搏动性的曲张静脉。1843年,Norris成功地...[详细]
原始的血管和血细胞均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循环系统的胚胎发育一般分为3个阶段:①未分化的血管原始期:未分化的间质细胞形成束状并伴有血管细胞的发育,这些早期的毛细血管细胞自发形成管状结构,生物学上类似毛细血管瘤来源的细胞。②网状期:原始的动脉和静脉管道开始分化,但主干动脉和静脉尚未出现。③血管基于形成期:成熟血管形成。循环系统胚胎发育的任何一期或发育全过程中,出现发育停滞或异常均可导致血管畸变,其中网状期的发育停滞较容易导致CAVF,扩张的血管沟通、聚集并趋于融合,组织学上可看到血管沟通往往极其细小,称为微小动静脉瘘;血管基干形成期的发育异常使异常血管腔道持续存在,形成较大的动静脉瘘。
1.分类 (1)Malan和Puglionisi分类法:Malan和Puglionisi将CAVF分为2种类型:①主干动静脉瘘:有局部或弥漫型、低活动性或高活动性;②动静脉血管瘤:单个或弥漫型、低活动性或高活动性。再以形态学变异为基础,进一步分出单一主干、丛状、动脉瘤样或局限型等亚型。 (2)Szilagyi分类法:Szilagyi等以周围循环系统的胚胎学发育为基础,提出CAVF的另一个简单分类:①未分化血管网状期发育停滞导致血管瘤;②网状期发育停滞导致先天性动静脉瘘,根据异常交通血管的大小和血管造影所示的部位,再将其分为微小瘘口和大瘘口动静脉瘘;③血管基干形成期发育异常,则导致异常血管腔道。 (3)Vollmar分类法:1976年,Vollmar从外科学角度将CAVF按形态学分为3型。Ⅰ型:周围动静脉主干间存在横轴方向交通支;Ⅱ型:周围动静脉主干间,横轴方向有众多细小的交通支,且累及局部软组织和骨骼,此型最多见;Ⅲ型:局限性纵轴方向动静脉短路,多见于脑部,四肢少见。 2.部位 CAVF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并累及病变区域的所有组织。它最常见于四肢,下肢较上肢多见。它也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并有异常的临床表现。盆腔先天性动静脉瘘虽然罕见,但因其病变范围广泛,可产生脏器压迫或阴道出血症状。发生在肺脏、肾脏及消化道等的CAVF也有报道。 3.病理生理 CAVF属于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病变不断发展和蔓延,常累及邻近的组织和器官。Holman将先天性动静脉瘘产生的循环系统改变,用血流动力学原理解释,即血液如同流动的液体,有潜在和自然地向低阻力和低压力处流动的本能。先天性动静脉瘘是高压力、高阻力的动脉系统和低压力、低阻力、高容量的静脉系统间的异常沟通,由于静脉端低阻力,使血液容易通过瘘口而不进入毛细血管床,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根据动静脉交通的部位、管径的大小和数量,对局部和全身产生不同的作用。瘘口近端(流出道)动脉因血流增加而明显增粗和扭曲,动脉和静脉侧支循环增加,循环血容量增加导致瘘口近侧血管进行性扩张。远端动脉系统无明显血容量增加,根据瘘支的大小和相应阻力,当远端血管床阻力同侧支动脉阻力的比率超过其近侧动脉阻力的比率时,远端动脉血液发生逆流。大的慢性动静脉瘘,当瘘阻力低及瘘的侧支循环良好时,远端动脉可作为瘘支的流出道。瘘口附近静脉系统易产生高压,引起整个静脉床扩大和曲张。虽然关闭瘘口后可逆转心脏的扩大和静脉扩张,但长期病变使瘘口近侧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形成则可进行性发展。分流的血液量取决于瘘的直径、类型和离心脏的远近,一般瘘口越大,离心脏越近,分流的血液也越多。 病变区域静脉动脉化,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肥厚,但未出现弹力层。动静脉瘘的局部作用直接与瘘支大小有关,流经瘘支的动脉血流“窃血”,可导致周围组织灌注压降低,产生缺血。而在瘘口远端的静脉压升高,则产生静脉高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远侧静脉血液淤滞、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偶有逆向血流。动静脉瘘的全身性表现包括心排血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脏扩大、心肌肥厚、舒张压降低伴脉压增大和血容量增加等。少数情况下,如果经瘘支的血流量很大,则心排血量的增加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降低,最终产生高排血量性心力衰竭。由于CAVF瘘支较多而细小,其对全身循环系统的影响不如后天性动静脉瘘明显。[收起]
1.分类 (1)Malan和Puglionisi分类法:Malan和Puglionisi将CAVF分为2种类型:①主干动静脉瘘:有局部或弥漫型、低活动性或高活动性;②动静脉血管瘤:单个或弥漫型、低活动性或高活动性。再以形态学变异为基础,进一步分出单一主干、丛状、动脉瘤样或局限型等亚型。 (2)Szilagyi分类法:Szilagyi等以周围循环系统的胚胎学发育为基础,提出CAVF的另一个简单分类:①未分化血管网状期发育停滞导致血管瘤;②网状期发育停滞导致先天性动静脉瘘,根据异常交通血管的大小和血管造影所示的部位,再将其分为微小瘘口和大瘘口动静脉瘘;③血管基干形成期发育异...[详细]
主要有下列各种情况: 1.症状 约2/3的CAVF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虽然大多数病变在出生时已经存在,但通常在青春期才出现症状,妊娠和外伤可加重病情。临床表现随瘘口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皮下先天性动静脉瘘或累及头、颈部的病变可导致畸形,影响美观。肢体动静脉瘘者病变部位静脉曲张、发热、疼痛、肿胀、畸形或生长异常,如单侧肢体明显浅静脉曲张或静脉曲张发生于罕见部位要警惕CAVF的可能。如果患者瘘支较大,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则可伴有全身性症状,包括劳累后呼吸困难或易疲劳等。内脏器官CAVF可表现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如胃肠道动静脉瘘可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肾脏病变可表现有血尿或高血压。 2.体征 体征随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而各异。 (1)浅表部位先天性动静脉瘘: ①皮肤表现:大多数患者有皮肤改变,50%左右局限于肢体的病变有胎痣和血管瘤样表现。 ②皮温异常:受累肢体常有皮温升高,但肢体远端皮温可较正常低。 ③可有肢体肿胀和毛发增生。 ④静脉高压: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体征,如水肿、皮肤增厚、色素沉着、溃疡和出血等。溃疡常发生于肢体远端,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则发生于足靴区。CAVF的静脉曲张不随正常浅静脉部位分布,瘘口较大时,曲张浅静脉可有搏动性。 ⑤循环系统异常:瘘口部位常可触及震颤,听诊闻及特征性杂音,呈“机器样”伴收缩期增强,微小动静脉瘘有时可不明显。少数瘘口大、病程长的患者可并发心力衰竭,但大多数患者的心脏正常或仅轻度扩大。 ⑥Branham-Nicoladoni征(压迫瘘口试验):压迫瘘口后,经瘘支分流的血流被迫进入动脉系统,周围循环阻力的增加和动脉系统内突然增加的额外血容量使血压上升,并刺激主动脉减压神经和颈动脉窦内的神经末梢,抑制血管舒缩中枢,使心率变慢。此征在CAVF全身症状不明显者中常缺如。 ⑦肢体发育异常:受累肢体可增粗,骨和软组织常肥厚。有时患肢可有毛发增生、多汗现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报道45例肢体先天性动静脉瘘,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毛发增生、皮肤潮红、多汗、皮温升高、胀痛、沉重感等异常。肢体增粗、增长45例(100%),42例有血管杂音(93%),34例可扪及震颤及静脉搏动(86%),28例有皮肤色素沉着(62%),12例有溃疡、坏疽(26%),6例有肌肉萎缩(13%),5例有出血史(11%),3例表现为搏动性肿块(6%)。 (2)内脏器官CAVF:肺脏先天性动静脉瘘从肺循环或体循环动脉中获得血供。源自肺循环系统的先天性动静脉瘘,仅10%有症状,患者常在30或40岁前即可得到诊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约60%合并皮肤、黏膜毛细血管瘤(Rendu-Osler-Weber综合征)。这些病例中约60%位于胸膜脏层下方和肺下叶,心脏血液由右向左分流,但典型病变并不导致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临床表现有劳累后呼吸困难、易疲劳等。20%的病例中有脑脓肿、脑血管意外、咯血、血胸等并发症,体检常发现发绀和杵状指,同时合并肺部连续性血管杂音,吸气时增强。胸片检查常有单一、局限的非钙化病灶(占75%),位于肺下叶内侧1/3处,不伴有心脏扩大。从体循环获得血供的肺动静脉瘘常见,主要从肱动脉、乳内动脉、肋间动脉或直接从主动脉获得,往往引起心脏血液从左向右分流,常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心脏扩大和左心室肥厚。 (3)其他内脏器官CAVF:肾脏病变患者50%有血尿和高血压,体检常发现腹部血管杂音;肠系膜或腹腔循环的动静脉瘘可有高血压、腹水或胃肠道出血;肝内动静脉瘘罕见,可有肝大、黄疸和暴发性心力衰竭。[收起]
主要有下列各种情况: 1.症状 约2/3的CAVF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虽然大多数病变在出生时已经存在,但通常在青春期才出现症状,妊娠和外伤可加重病情。临床表现随瘘口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皮下先天性动静脉瘘或累及头、颈部的病变可导致畸形,影响美观。肢体动静脉瘘者病变部位静脉曲张、发热、疼痛、肿胀、畸形或生长异常,如单侧肢体明显浅静脉曲张或静脉曲张发生于罕见部位要警惕CAVF的可能。如果患者瘘支较大,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则可伴有全身性症状,包括劳累后呼吸困难或易疲劳等。内脏器官CAVF可表现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如胃肠道动静脉瘘可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肾脏病变可表现有血尿或高血压。...[详细]
少数因瘘口大而病程长的患者,可并发心力衰竭。由于动脉之间短路,周围血管阻力明显下降,使心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加。此外,尚通过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引起钠、水潴留和组织蛋白的动用,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1.动脉搏动描记仪检查 动脉脉搏容量节段性描记可发现瘘口近端震颤增加,远端动脉搏动描记降低。数字式体积描记仪(脉搏容量描记)显示瘘口部位脉搏容量增加,其容量与瘘口的大小成正比。定向多普勒超声扫描仪、双功彩超可显示血管造影所不能发现的微小瘘口、大血管的异常血流分布、静脉功能不全或血栓。 2.周围静脉测压及血氧测定 MeCarn等报道,应用静脉血氧含量测定可定位外周动静脉瘘。瘘口近、远端的血氧含量测定比较能确定动静脉瘘的部位。通过直接测定部分静脉血氧分压和血红蛋白饱和度,可证实由动静脉瘘瘘支分流产生的静脉曲张。动静脉瘘可显示静脉压力升高。 3.超声检查 (1)二维声像:由于瘤样动静脉瘘 比较高,瘘口细小、从多考试先天性动静脉瘘不易直接观察到瘘口,干状和混合型动静脉瘘,可比照双肢体同一水平,测量动静脉内径,动脉内径明显改变处,寻找瘘口(瘘口近心端动脉内径增宽,远心端内径变细),瘘口近心端静脉内径亦增宽。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较二维超声易显示瘘口,瘘口处血流呈五彩镶嵌色;瘘口近心端的动脉腔内彩色血流明亮,而瘘口远心端动脉内彩色血流暗淡;瘘口近心端静脉内血流亦加速,流道增宽。 (3)多普勒流速曲线:瘘口处测及湍流速曲线,高速低阻,舒张期有持续血流;双侧对照患肢瘘口近心端动脉血流高速低阻,舒张期有持续血流,远心端流速减慢或正常;瘘口近心端静脉血流动脉化,血流速度加快(图1)。 (4)对比心动超声图检测:经动脉注射靛青绿后,可显示出动静脉之间的交通。超声检测体循环静脉系统,对可疑内脏器官动静脉瘘,或者手术切除后残余动静脉瘘血液分流的评估尤为适用。 3.99mTc放射性核素扫描 99mTc标记的人类血清蛋白核素扫描,能检测动静脉瘘分流的血流量。标记的35μm颗粒注射后首先进入主要的滋养动脉,然后进入静脉,用γ-照相机检测其在肺部的放射性活性。可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 4.动脉造影 1933年Hortonh和Ghormley首先在1名男性患者肱动脉内注入10ml氧化钍显示手部CAVF。采用Seldinger插管技术,经股动脉或肱动脉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造影以明确病变部位。动脉造影能检测出动脉及动静脉瘘的大小。对多个滋养动脉的超选择性插管快速摄片,能增加瘘支的检出率。动脉造影的典型表现是多个异常主干和动静脉沟通伴静脉相提前显影。约40%的患者有CAVF的临床表现,但动脉造影不能证实有动静脉沟通,因此动脉造影中的间接依据也有助于诊断,如流入动脉血流增加、近端动脉扭曲扩张、早期静脉充盈、瘘口部位造影剂滞留和远端动脉树造影剂缺如。 5.CT检查 CT扫描简便易行,可应用于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病变,它可显示病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CT更能显示软组织和骨肥大等情况。 6.MRI和MRA MRI和MRA能鉴别不同组织、检测流体状态,同时MRA不含造影剂、无放射性、能检测病变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以及异常血管沟通。 CT、MRI和动脉造影对诊断CAVF十分重要。治疗前应做动脉造影,根据病变的范围及程度、瘘支的部位,以明确有否手术指征。术后检查可了解手术是否完全或有无复发。[收起]
1.动脉搏动描记仪检查 动脉脉搏容量节段性描记可发现瘘口近端震颤增加,远端动脉搏动描记降低。数字式体积描记仪(脉搏容量描记)显示瘘口部位脉搏容量增加,其容量与瘘口的大小成正比。定向多普勒超声扫描仪、双功彩超可显示血管造影所不能发现的微小瘘口、大血管的异常血流分布、静脉功能不全或血栓。 2.周围静脉测压及血氧测定 MeCarn等报道,应用静脉血氧含量测定可定位外周动静脉瘘。瘘口近、远端的血氧含量测定比较能确定动静脉瘘的部位。通过直接测定部分静脉血氧分压和血红蛋白饱和度,可证实由动静脉瘘瘘支分流产生的静脉曲张。动静脉瘘可显示静脉压力升高。 3.超声检查 (1)二维...[详细]
根据病史和体检,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由于先天性动静脉瘘都伴有静脉曲张,因此,在儿童或青少年当发现静脉曲张而无明显原因时,尤其是单侧或不常见部位,应首先考虑先天性动静脉瘘的可能。如同时有肢体增长、增粗,局部组织肿胀,伴有海绵状血管瘤,有搏动及震颤,可闻及血管杂音等,则更有助于诊断。
CAVF虽属良性病变,但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病变不断蔓延和发展,常累及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无自愈倾向,治疗十分棘手。非常小的瘘,无临床表现,只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者,可不需手术,进行随访,辅助性治疗如弹力护套控制受累肢体病变常有效。单一瘘支的CAVF相对易于治疗,治疗的选择常由瘘口的部位和滋养血管来源来决定。如动静脉瘘源自需被切除的血管,通常采用手术结扎或通过经皮穿刺以可分离球囊闭锁动静脉瘘。如滋养血管对维持远侧组织的存活是必需的,则手术结扎瘘口后,应保留动脉主干或行动脉重建。 1.手术治疗 手术最好在患者骨骺闭合前或形成心血管并发症前进行。 (1)手术指征为:①浅表病变影响美观;②肢体受累导致畸形和功能异常;③出血;④溃疡形成或感染;⑤瘘支较大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异常。术前需精确定位病变部位和范围,明确瘘支和滋养血管。有些患者尽管动脉造影提示病灶局限,但术中往往发现病变范围广泛。 (2)手术方法:①瘘支结扎和病灶切除;②瘘支结扎、病灶切除和血供重建;③分期分段瘘支结扎。病变比较局限者,在控制血流的情况下,行病变部位瘘支结扎,并尽可能切除病变组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13例患者施行这一手术,术后长期随访表明效果良好。病变累及主干滋养动脉时,应考虑与病变组织一同切除,切除后不影响血供者,可将动脉两侧断端结扎;必须恢复血供者,若两断端间距离不大,可做端-端吻合,不能对合时,取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间置移植以重建血供。特殊部位CAVF往往是主干血管二、三级分支远端的瘘支,难以做到彻底的瘘支结扎断流和弥漫性病灶的切除。分期手术边缘区域的瘘支残留,也是无法彻底根治和术后复发的原因。 2.介入治疗(栓塞治疗) 插管技术和介入治疗的发展为CAV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1967年,Necoton首先报道经皮插管栓塞治疗脊髓血管瘤,以后这一方法也应用于CAVF的治疗。栓塞治疗可一次或分次进行。 (1)目的:在毛细血管前或毛细血管水平制止异常血液分流,减少CAVF的体积,便于手术切除病灶和减少术中出血。 (2)要求:①掌握栓塞区域正常动脉解剖和动脉造影定位栓塞部位的血管解剖,以便在栓塞治疗前了解正常血管和血管间沟通;②需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使栓塞材料到达目标区域;③透光的栓塞剂必须能与造影剂相混合,以便在注射时透视下能显影;④为避免栓塞正常血管,注射栓塞材料必须小剂量在透光下进行;⑤为避免栓塞材料反流,注射小剂量栓塞剂期间,同时注射造影剂进行监测。 (3)栓塞材料:栓塞材料必须为非吸收性、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颗粒足够小达到毛细血管水平,但要较瘘口稍大,以免引起肺栓塞,同时不能有反流。栓塞材料分暂时性和永久性两大类。暂时性栓塞材料包括自体材料如血凝块、肌肉、脂肪、吸收性明胶海绵和胶原微丝等,常用于术前栓塞治疗以减少术中失血,它对正常组织损伤小,且在几天或几周内不发生溶解;永久性材料包括硅胶颗粒、聚乙烯醇颗粒(polyvinyl alcohol,PVA)、各类金属弹簧圈、可分离球囊、液体如无水乙醇和氰丙烯酸盐等。栓塞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栓塞指征,其大小的选择根据栓塞血管直径及是否存在动静脉沟通。硅胶颗粒需用大直径导管作为输送工具;PVA颗粒能用较小直径导管输送,栓塞后颗粒直径增加10倍。颗粒材料能以液态形式注射,具操作简便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栓塞材料。液态栓塞剂如无水乙醇等,由于可能导致正常组织、器官的栓塞,现已较少使用。不同直径的金属弹簧圈可栓塞较大的血管,并且通过弹簧圈上植绒可增加血栓形成面积,以及更好地固定弹簧圈。 (4)栓塞途径:经皮导管栓塞治疗CAVF的前提是滋养病灶的主干血管通畅,除非手术能完全切除,否则不要行动脉结扎。其入路最常选择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插管进行栓塞治疗;肘窝区肱动脉切开、直接高位肱动脉或腋动脉穿刺;有时也可直接穿刺病变血管或其邻近血管进行栓塞治疗。 (5)并发症:栓塞治疗后的并发症包括正常组织、器官的缺血或栓塞,液态栓塞剂如无水乙醇、氰丙烯酸盐尤易产生;栓塞后综合征,包括栓塞区域疼痛、发热、乏力、白细胞增多等,通常持续24~48h,也可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较严重的并发症还可有栓塞部位感染。任何术后持续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血培养。此外,栓塞材料还可通过瘘口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或因静脉淤滞继发血栓形成后导致肺栓塞。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插管技术熟练、掌握血管解剖知识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3.栓塞和手术联合治疗 大多数CAVF由于动静脉间交通支众多而细小、病变范围广泛,手术治疗往往只能结扎其主要瘘支,术后细小瘘支可逐渐扩张而复发;栓塞治疗可栓塞细小瘘支,但很难精确地将导管插入瘘支内,很多情况下只能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法。联合治疗集两者优点,术前、术中或术后合并栓塞治疗,为治疗CAVF开辟了新途径。Marchiano等报道,术前和术后联合栓塞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手术或栓塞治疗。尽可能在栓塞治疗后48h内施行手术,因为这一时期,尽管可有病变部位血栓形成,但其周围组织结构正常,如手术时机较晚(1~2周后),则因周围软组织炎症、纤维化和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而增加手术难度。病变范围较大者,可间隔几周多次栓塞治疗,最后一次栓塞治疗后的48h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可用弹力护套,并长期随访。 肢体病变范围广泛,上述治疗均不能很好控制病情时,可行截肢术。内脏器官动静脉瘘如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有时需切除部分或全部受累器官,肺、肾或胃肠道病变常可采用这种手术方法。内脏器官广泛受累不适宜根治性手术时,可选择栓塞治疗或联合治疗。[收起]
CAVF虽属良性病变,但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病变不断蔓延和发展,常累及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无自愈倾向,治疗十分棘手。非常小的瘘,无临床表现,只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者,可不需手术,进行随访,辅助性治疗如弹力护套控制受累肢体病变常有效。单一瘘支的CAVF相对易于治疗,治疗的选择常由瘘口的部位和滋养血管来源来决定。如动静脉瘘源自需被切除的血管,通常采用手术结扎或通过经皮穿刺以可分离球囊闭锁动静脉瘘。如滋养血管对维持远侧组织的存活是必需的,则手术结扎瘘口后,应保留动脉主干或行动脉重建。 1.手术治疗 手术最好在患者骨骺闭合前或形成心血管并发症前进行。 (1)手术指征为:①浅表...[详细]
CAVF患者需终身随访。如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病灶,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残余动静脉瘘支扩张导致复发时,可应用弹力护套如弹力袜控制肢体动静脉瘘的发展。必要时可行栓塞治疗缓解症状。若病情进展,无法栓塞或手术治疗时,最终可考虑截肢。重要器官的动静脉瘘常可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