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
感染科
-
别名:
人巴通体病
Bartonella bacilliformis infection
Oroya热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普遍易感
-
相关疾病:
暂无
本病系通过白蛉媒介,由杆菌形巴尔通原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很少见。人为惟一的自然宿主。白蛉为传播本病的媒介。由杆菌形巴尔通原生体感染引起。当受染的白蛉叮咬健康人时,病原体即可进入机体,并在血液中繁殖,然后黏附于红细胞膜,使其脆性增加而发生溶血。潜伏期为2~6周。临床表现为Oroya热,秘鲁疣。本病的诊断有赖于血液涂片、血培养和皮损活组织检查找到病体。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良效。
由杆菌形巴尔通原生体感染引起。杆菌形,革兰染色阴性,在含有10%新鲜兔血清和血红蛋白的细菌培养基中,8~10天即有菌落生长。
当受染的白蛉叮咬健康人时,病原体即可进入机体,并在血液中繁殖,然后黏附于红细胞膜,使其脆性增加而发生溶血,由此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生。晚期病原体可侵入真皮血管,并产生增生性病变,以致出现皮疹。
潜伏期为2~6周。根据临床特点不同,可分为两型: 1.Oroya热 主要为进行性溶血性贫血的表现,有发热、寒战、头痛、肌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黄疸、心动过速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大多数病例症状于1~2个月内缓解,有时可出现皮疹——秘鲁疣。 2.秘鲁疣 全身症状轻微,甚至缺如。皮损表现为粉红色或蓝红色丘疹或结节,呈圆锥形或半球形,豌豆至蚕豆大小,散在或聚集分布。在发展过程中,皮损表面呈疣状,或基底有蒂。有时可破溃形成溃疡,易出血,痊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皮损好发于面颈和四肢伸侧,但亦可累及口唇、舌、齿龈等黏膜处。
以沙门菌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疟疾、布鲁菌病、细菌性肺炎、阿米巴痢疾等并发症。
外周血红细胞数明显减少,网织红细胞和大型红细胞增多,并可见少数幼红细胞。血胆红素和尿液中尿胆原增加。血液涂片、血培养可找到和分离出病原体。
组织病理: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及其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见有病原体。细胞浸润主要为单核细胞。
本病的诊断有赖于血液涂片、血培养和皮损活组织检查找到病体。
多种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及链霉素等对杆菌状巴通体均有抗菌作用。对急性杆菌状巴通体感染,氯霉素为首选药物,因其对常见并发症-沙门菌感染也有效,氯霉素剂量为2g/d,分4次服,共7天。一般在服药2天后发热即可消退,病情也随着迅速好转。严重贫血者可输血。秘鲁疣期可使用利福平,剂量为600mg/次,1次/d,共服6天,可促进病变消退。
大多数病例症状于1~2个月内缓解,有时可出现皮疹——秘鲁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