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phlogosis
圣弗朗西斯氏病
圣弗朗西斯病
-
症状:
红斑
发热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群体
-
相关疾病:
暂无
丹毒(erysipelas)俗称“流火”,是由A族B型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急性炎症,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红肿热痛,好发于颜面及下肢,可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本病是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本病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收起]
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此情况多见于...[详细]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多。
组织病理: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管腔为纤维蛋白栓塞,真皮及扩张的淋巴管中有弥漫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时可见链球菌,水肿剧烈者可见表皮内水肿或大疱。
1.主要依据发病急剧,局部红肿,境界清楚,伴有高热及疼痛等,较易诊断。 2.中医病机和辨证 (1)病机:本病多因血热内蕴,火毒侵犯肌肤,或湿热内蕴,外感毒邪所致。发于头面上肢者多为热毒,发于下肢者多为湿热。 (2)辨证分型:风热毒蕴证: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疼痛剧烈,边界清楚,恶寒伴高热,头痛,口干渴,心烦急,尿赤短,便干燥,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浮数。湿热感毒证: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边界尚清,表面可有水疱、血疱,伴恶寒、低热,渴不欲饮,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白而腻,脉滑数。
1.全身治疗 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 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及方剂: 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②湿热感毒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剂:解毒清热汤加除湿胃苓汤加减:野菊花15g、地丁15g、蒲公英15g、蚤休15g、大青叶15g、丹皮10g、赤芍10g、猪苓15g、六一散(布包)30g、黄柏10g、牛膝10g、萆薜10g。 (2)单方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连翘败毒丸、小败毒膏、活血消炎丸。 (3)外用药物:初期红肿热痛时可用马齿苋水剂煎液冷敷,敷后可用凉茶水调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混匀粉剂外敷,或鲜白菜取汁混匀外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如糊状调敷。若出现水疱、血疱时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疱液,如水疱破溃可用甘草油调祛湿散30g,红肿未破溃者可用化毒散膏、芙蓉膏等量调匀外敷。[收起]
1.全身治疗 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 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及方剂: ①风...[详细]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预防小腿丹毒。避免和纠正挖鼻的习惯,以预防面部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