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概述

膀胱白斑病为少见的膀胱内病变,好发年龄40岁左右,女性多见。该病表现为膀胱黏膜出现白色斑块,一般位于膀胱三角及颈部,偶尔可侵及整个膀胱黏膜。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不易与慢性膀胱炎鉴别。据认为,膀胱白斑是正常尿路上皮对毒性刺激的一种反应,为癌前疾病或预示着在膀胱其他区域存在恶性病变。因此,应重视对该病的诊断、监察和治疗。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慢性膀胱炎、膀胱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血吸虫病膀胱病人易发生膀胱白斑,可能为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导致鳞状上皮化生所致。

发病机制

膀胱黏膜出现单个或者多发性散在白斑,大小不一,从直径0.2cm直至侵及整个膀胱壁,新病变软薄,呈蓝灰或者灰白色;旧病变较厚,呈乳白色。斑块外形不规则,边缘稍隆起,表面无血色。增生上皮的表面,常覆盖着厚层的角蛋白。移形细胞转变为鳞状细胞,减少了细胞间的滑动功能,因而妨碍膀胱的正常膨胀和收缩。黏膜下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肌肉增生。病灶周围水肿、充血。

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频、尿急及尿淋漓不尽,并伴有排尿不适。病程中无或少见血尿、发热及腰痛。

并发症

本病可合并腺性膀胱炎。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除有血尿者外,大多数患者尿常规检查及尿培养均为阴性。

其他辅助检查

1.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多正常。
2.膀胱镜检查 可见膀胱三角区、两侧壁有大小不规则、边境清楚、稍高于正常黏膜的突起,呈灰白色或微黄色,未见血管,可见角质碎片浮动。
3.病理检查 活检后病理证实为鳞状上皮化生,显著角化,棘皮层内陷,细胞不典型增生。

诊断

因临床表现与慢性膀胱炎难以区别,对于有反复尿路刺激征,抗炎治疗无效的病人,需进行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活检为惟一确诊方法。

治疗

1.首先去除慢性致病因素,如膀胱结石应予碎石或手术取石治疗。
2.经尿道膀胱镜电灼或YAG激光照射有一定疗效,但常不能根治,须密切随访。
3.放射治疗可作为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单独使用疗效欠佳。
4.使用膀胱镜对病灶处直接注射醋酸泼尼松或者醋酸异氟泼尼龙(氟氢泼尼松)有一定疗效,注射间隔为1周~1个月,可注射数次。
5.冷冻疗法也可试用。
6.必要时可施行病灶部位膀胱黏膜剥脱术。疑有恶变者可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手术。
7.膀胱灌注法 李元仲等(1988~1990)使用冻干卡介苗120mg加生理盐水60ml,膀胱灌注1次/周,共6次;以后半月1次共6次。为2疗程疗法共治疗5例,治愈4例,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复发。治疗机制推测与激活体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使局部产生严重炎症的毒性效应引起病变的表浅组织细胞缺血、坏死、脱落,而后移行上皮修复有关。该治疗的副作用为患者在灌药后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灼痛、费力以及低热不适等症状,但均可在24h以内缓解。冻干卡介苗(卡介苗)灌注操作简单,但远期效果尚有待观察。[收起]
1.首先去除慢性致病因素,如膀胱结石应予碎石或手术取石治疗。
2.经尿道膀胱镜电灼或YAG激光照射有一定疗效,但常不能根治,须密切随访。
3.放射治疗可作为切除后的辅助治疗,单独使用疗效欠佳。
4.使用膀胱镜对病灶处直接注射醋酸泼尼松或者醋酸异氟泼尼龙(氟氢泼尼松)有一定疗效,注射间隔为1周~1个月,可注射数次。
5.冷冻疗法也可试用。
6.必要时可施行病灶部位膀胱黏膜剥脱术。疑有恶变者可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手术。
7.膀胱灌注法 李元仲等(1988~1990)使用冻干卡介苗120mg加生理盐水60ml,膀胱灌注1次/周,...[详细]

预后

本病易复发,术后应每隔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膀胱镜检查若发现创面
已覆盖黏膜,光滑,并有少量血管出现。取活检证实黏膜表层为移行上皮细胞,可认为痊愈。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