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药物的研发,喉咽反流的治疗也经历了变革。在早期,单纯给予抗酸治疗、饮食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治疗效果不佳;之后,开始应用Hz受体拮抗剂(H:RA),治疗效果也仅有500A;20世纪80年代初,PPI在美国问世,治疗效果明显优于H。RA。治疗方法要求每日服用PPI药物2次,推荐用药时间为早饭前和晚饭前各1次,有利于药物吸收,初始治疗需连续用药4~6个月。
由于长期应用PPI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对需要长期PPI治疗的患者建议“间断治疗”,就是每6个月交替应用PPI和HzRA。间断治疗的优点是允许。胃壁细胞在应用H:RA期间恢复功能。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需要分别应用同一喉咽反流症状及体征评估体系(如前述RSI反流症状量表、FSSG症状量表、RFS反流体征记分等)进行评估,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标准,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
相对于食管黏膜来说,咽喉部黏膜对反流物刺激缺乏抵抗力,容易引起损伤,因此对于喉咽反流患者来说,需要保证24h处于抑酸状态,如果只在晨起口服1次PP!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是13.8h,而晚间服用则作用时间只能维持7.5h。并非所有喉咽反流患者口服PPI药物都有效,有报道约10%的喉咽反流患者即使应用足够大剂量的PPI药物(每日4次)治疗仍无效。关于持续治疗时间也值得探讨,因为与GERD不同,喉咽反流的症状缓解较慢,常常需要数月。另有一项统计结果显示,经过4个月的治疗后,只有不足1/2的患者症状得到完全缓解。尽管如此,对于中、重度喉咽反流来说,PPI仍然是其标准的治疗手段。
抗反酸治疗的共同目的有2个:①通过阻止胃酸反流抑制喉部的炎症反应;②如果可能,重新调动机体正常的反流防御机制。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最初6个月内,应该指导患者尝试通过自身调整,纠正导致反流的可逆的危险因素。一些患者反映,随着体重的降低、饮食结构的改变或者控制吸烟,喉咽反流症状得到缓解。
为了便于治疗此类疾病,Postma等根据症状、体征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将喉咽反流分为轻度、重度和致命性3类。
1.轻度喉咽反流患者感觉有症状,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发声不良、经常做清嗓动作、喉异物感、自觉吞咽困难,检查多为后部喉炎。治疗方案:①调整日常饮食,戒除不良习惯(如戒烟、戒酒);②给予Hz受体拮抗剂或抗酸剂;③如无效,给予PPI,每日2次,可逐渐增量,治疗期间行pH值监测,评估抑酸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使用药物及剂量、给药方法,治疗时间为6个月。
2.重度喉咽反流患者症状加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社会生活。检查喉部出现下列单一或多种情况:黏膜广泛水肿、局部溃疡、肉芽肿等。治疗方案:①调整日常饮食,戒除不良习惯;②给予PPI,每日2次。治疗期间每2个月后应用喉咽反流症状及体征评估体系进行评估(普遍采用RSI和RFS),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加倍给药,同时通过进行pH监测,调整给药时间,如存在夜间反流,可在睡觉前加用H。RA。如治疗4个月仍无效,可换用不同品牌的PPI药物,一些患者可以考虑行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经治疗后连续2次检查患者症状消失(RSI≤10)、喉部检查正常(RFS≤5),药物可逐渐减量,先停用晚间的PPI和H。RA,2周后白天PPI换成H2RA,如4个月后患者仍无临床症状,可逐渐停用H。RA。如患者症状复发,需再次加用PPI,直至恢复最初治疗剂量。
3.致命性喉咽反流患者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出现气道阻塞(声门或声门下狭窄)、喉痉挛、哮喘、喉黏膜增生性病变、喉及下咽癌等情况。治疗除调整饮食、戒除不良习惯外,要求开始每日2次PPI,并通过跟踪进行pH监测,制定给药时间及评估疗效,通常需加大治疗剂量并加用HzRA。有喉癌、喉狭窄、喉痉挛的患者治疗相关疾病前应行pH监测,这样能够保证在确诊喉咽反流并评估其严重程度的基础上,给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一步决定是否需要行胃底折叠术。目前认为对于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胃底折叠术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40~60岁的患者行综合治疗或根据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大于60岁的患者应长期服用PPI,每日2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