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舌像与疾病

2018年07月26日 858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舌像与疾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已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公认,中医药治疗SARS和AIDS所显示出的优势为世人瞩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都对中医药的发展表示关注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在京宣布,包括中医诊法在内的7个中医项目,已进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陈宪海
        中医诊法有丰富的内容,舌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舌诊,又称望舌,是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医临证的检查常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舌诊作为一种检测健康、诊断疾病的技术,将会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造福。
       
        舌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
       
        中医学认为,舌与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乃胃气所蒸。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的作用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在这种正常状态下,舌像呈淡红色,舌质地红润,不浅不深,红活润泽,上罩薄白苔,不干不湿。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用现代医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当机体罹患各种疾病时,会影响到内分泌功能、血液的成分及神经的传导和消化功能等的变化,均会不同程度地从舌像上反映出来。故舌被称为脏腑之外候,能够显示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就是说临床上疾病的轻重缓急、吉凶转归都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来。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舌也不例外,故前人有舌体应内脏部位之说。其基本规律是: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观察舌像的变化,有助于辨别疾病,分析疾病的病机变化,评价临床治疗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错综复杂的疾病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假象或类似的征象,也就是说,一种舌像可能反映多种疾病,而同一种疾病有可能出现两种或多种舌像。舌是疾病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客观依据,但不是必要的临床表现,分析舌像时,要与脉诊等诊断法相结合才具有临床意义。
        望舌诊病要讲究方法。
        首先,光线要好,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对于体位,一般要求正坐姿势,重病卧位亦可。要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
        注意一些因素的影响。
        饮食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如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有时也可影响舌质变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一般舌苔少,或较干燥;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或无舌苔;复方甘草片、金嗓子喉宝等药物可将舌苔染成黑色;黄连素、核黄素可将舌苔染成黄苔;食花生米可使白苔增厚变腻;食绿色蔬菜如黄瓜、茴香等可染绿苔;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正常舌像,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暑湿盛时,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再如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则舌苔变薄;刚刚起床,舌色可见暗滞,活动之后,往往变得红活。
        望舌诊病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望舌体和望舌苔。
        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
        正常的舌质应有生气和光泽,即所谓荣润红活,此为有神。表示健康,即使有病,也是善候。如失去光彩则非佳候。所以,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舌色正常时呈淡红色。身体感染疾病时,舌黏膜上皮增生肥厚或萎缩变薄等,均可引起舌色改变。舌色淡于正常,甚至全无血色,称“淡白舌”,主虚证、寒证,多见于各种贫血和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慢性失血或急性大出血,也可出现淡白舌。临床上以淡白舌的轻重不同来判断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深于正常称“红舌”,多见于热证,如风热感冒可见舌尖红(上以候上)。比鲜红更深一层称“绛红舌”,绛红舌多因病情逐步发展、从鲜红舌演变而来,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中医讲的温病热如营血即可见绛红舌。在一些慢性疾病中,红绛舌的出现常为不良的先兆,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出现绛红设,且舌苔全无,提示真阴损伤、热毒内盛,治疗起来就很困难。舌色如红色中带青或蓝色称为“青紫舌”,而青紫舌比红绛舌严重,祖国医学将此舌描述为肺气已绝来表示病情的严重程度。现代医学认为青紫舌多发生于不可逆的微循环休克,或某些传染病高热期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青紫舌还与呼吸功能衰竭有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呼吸衰竭等。
        舌形即舌的形态。舌形有老嫩之分。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一般见于实证。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一般见于虚证。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其成因有三:一是心脾有热,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一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多见舌紫而肿胀;一是因中毒而致血液凝滞,则舌肿胀而青紫晦暗。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多见于以下情况:一是阴虚,如发热时间较长、饮食不多,又用发汗药物退者容易出现;一是血虚不润,如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一是脾虚湿侵。这种舌形还可见于一些健康人。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有时与胖大舌同见,多是脾虚或气虚。
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称为“舌强”。 主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临床见于各种脑炎、脑膜炎、急性脑血管病。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 久病舌淡而痿,多是气血俱虚;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津伤;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临床多见于急性热病及脑血管病。酒精中毒病人,可出现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 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舌苔包括苔色和苔质。
        苔色有白、黄、灰、黑等。正常舌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色苔,平铺舌面,颗粒均匀,干润得中。白苔除见于正常人外,也可见于病人,是病情较轻、预后较好的舌像,多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黄苔,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其形成与炎症感染有关,还与发热体内水分不足、胃肠功能紊乱及舌局部炎性渗出等有关,如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常见。用中医术语讲,黄苔主里证、热证,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灰即浅黑色,灰苔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黑苔则是高热、脱水、急慢性炎症、毒素刺激、中枢神经功能失调、霉菌等疾患的表现,临床上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败血症、急性胆囊炎等,慢性疾病如尿毒症、慢性支气管炎亦可出现黑苔。黑苔出现常常预示病情程度严重,预后较差。查看时还要注意区别药物或食物染色造成的假象。
        苔质指其厚薄、润燥等。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润泽说明病中津液未伤。燥苔多见于热盛伤津。
        观察舌苔应将苔色和苔质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总之,中医的舌像,有其生理、病理基础,舌象与疾病性质及其发展也有一定联系。但舌象只反映出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侧面,故作舌像分析时应有整体观,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重视中医的有关理论,不但做到舌质与舌苔综合诊察,更要做到四诊合参。
        在科技腾飞的今天,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舌像作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建立舌诊的客观统一识别标准,将为中医学的临床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促进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发展以及中西医学间的交流,对推动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诊疗已成为当代医学诊疗的重要手段,而舌诊的现代化研究成果将为这一技术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