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脂肪肝与胆囊息肉的相关性

2017年11月19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脂肪肝为常见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主要是甘油三脂)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多合并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发病率日趋升高,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10%左右,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威胁现代人的健康。


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病理上分为:①肿瘤性息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直径多<1.0cm;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增生性改变,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的。声像图上炎性息肉与胆固醇息肉很相似,50%胆囊息肉为胆固醇息肉。研究显示胆囊息肉人群中脂肪肝、总胆固醇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胆囊息肉人群,而脂肪肝人群中,胆囊息肉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有报道称脂肪肝合并胆囊息肉病例中,息肉直径均<1.0cm,考虑为胆固醇息肉及炎性息肉,且以胆固醇息肉为主。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如果胆固醇浓度升高或胆汁酸、卵磷脂浓度相对不足,胆囊内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胆固醇沉着于胆囊粘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逐步向粘膜表面突起,促使粘膜上皮增生、罗阿氏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长期饮酒导致胆固醇沉积在胆囊粘膜则易形成息肉。胆汁长期瘀滞易诱发胆囊炎,炎症刺激又会在胆囊粘膜上形成胆囊炎息肉。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包括脂类代谢在内的各方面代谢逐渐出现紊乱,胃肠激素胰多肽随年龄增长分泌增多,其抑制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功能,影响胆汁排空而诱发结石、息肉。年龄越大,胆囊结石、息肉发生率会越高。


胆囊炎、胆囊结石肝脏疾病发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有资料显示,胆囊炎、胆囊结石组肝脏改变发生率为58%,无胆囊炎、胆囊结石组肝脏改变发生率仅为1.28%。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胆汁成分异常改变、胆道动力学改变以及胆囊结石的相互作用有关。细小胆囊结石较易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再经过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虽然未引起胆道梗阻,但在其自然排石过程中,可引起Oddis括约肌痉挛、十二指肠乳头炎、水肿等反复发作,可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甚至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内胆管炎及其周围炎,引起肝组织汇管区、肝窦和中央静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并累及肝细胞等可出现肝组织一系列病理改变。


总之,脂肪肝与胆囊疾病有一定相关性,脂肪肝易并发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且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胆囊息肉可诱发结石,亦可发展为胆囊癌。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脂肪肝,以降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生率。去除引起脂肪肝的一切危险因素,要调整饮食结构,改变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少食高糖、高脂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做活动和体育锻炼,避免脂肪肝的发生,降低胆囊息肉的患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由于超声检查能对脂肪肝及胆囊息肉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并可预测疗效,且无痛、无创、无禁忌证、可重复检查,应列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本文选自王菲等,吉林医药学院学报,134卷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