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2020年05月20日 804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退变性脊柱侧凸(DS)是骨骼成熟后伴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而新出现的脊柱侧凸,同时除外脊柱器质性病变因素,如创伤、肿瘤、感染、骨病及由已经存在的脊柱侧凸进展而来等 DS可导致顽固的腰背痛和下肢神经根症状,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S的文献逐渐增多,但所报告病例数量较少。我们通过回顾性研究,对139例DS的临床特点分析、总结,探讨DS的临床特点和神经根压迫的原因。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宋海峰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DS患者139例,其中男46例,女93例,男女性别比为1:2.02;年龄46-82岁,平均64.5岁,年龄构成:50岁以下占6.6%,51-60占28.4%,60岁以上占65%。入选标准为:年龄>40岁,既往没有骨骼发育成熟前出现的脊柱侧凸病史,无脊柱骨折、脊柱手术史;放射学显示冠状面Cobb角>10°、椎间盘不对称性狭窄,MRI或CT提示相应椎间盘退行变。既往有特发性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病史、腰椎手术史、腰椎骨折史、代谢性骨病史、下肢不等长及脊柱感染、肿瘤病史的患者均被排除。

 

1.2 研究方法

物理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影像学检查:通过对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的测量,冠状面记录:Cobb角;侧凸顶点位置;凸侧方向;顶椎旋转度(Nash-Moe法);相邻椎体的侧方滑移(≥3mm)。矢状面记录: L1-L5的Cobb角,前凸定义为“+” ,后凸定义为“-”;椎体矢状面滑脱情况。本组病例入院后均行脊髓造影和CTM检查,观察产生症状的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ver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不同性别DS的凸侧方向比较、用Pearson Chi-Square test检验;侧方滑移与椎体旋转、Cobb角的相关性用Kendall’ 非参数分析;凸侧与凹侧间神经受压原因所占比例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腰痛症状

DS的主要症状以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跛行最多见,其中腰痛127例(91.6%),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104例(75.0%),间歇跛行85例(61.2%)。腰痛是最多见的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本组病例腰痛病史为8个月-40年(平均为12.4年)。大部分患者腰部前屈后疼痛可缓解,但23例(16.5%)需卧床症状才能缓解。101例(72.6%)的腰痛患者症状逐渐加重,27例(19.4%)的患者因严重腰痛,影响正常生活、休息而要求入院。

 

2.2 X线片特点

2.2.1弯度

本组弯度范围在11°-50°,平均为16.7°。<20°者106例(76.3%),20°-29°者21例(15.1%),≥30°者12例(8.6%)。顶点多在椎间隙,其中顶点在L3-4间隙45例, L2-3间隙者40例,二者共占61%,侧凸包括2-6个节段,平均3.5个节段,平均每个节段弯度为4.7°,女性患者随弯度增大,发生率有增加趋势:<20°男女性别比为69:37,21°-29°度为7:14,≥30°为2:10。

    

2.2.2 侧凸类型和凸侧方向

本组DS病例均为腰弯和胸腰段弯:腰弯最多,为129例(92.8%),胸腰段弯10例(7.2%)。其中81例(58.3%)凸向左侧,58例(41.7%)凸向右侧。在男性DS患者中,主弯左侧凸与右侧凸大致相当(21:25),凸侧方向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61);女性患者左侧凸明显多于右侧凸(60:33),凸侧方向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33)。

 

2.2.3 椎体旋转与侧方滑移

本组病例中104例(74.8%)旋转度<Ⅰ度,29例(20.9%)旋转在Ⅰ-Ⅱ度,6例(4.3%)旋转超过Ⅱ度。56例(40.3%)出现侧方滑移,其中多节段侧方滑移13例(9.4%)。侧方滑移距离为3-11mm。侧方滑移以下端椎附近的L2-3(16例)和L3-4(25例)最常见,在本组患者中,侧方滑移与椎体旋转呈正相关(r=0.663,P=0.000), 侧方滑移与Cobb角也呈正相关(r=0.472,P=0.000)。

 

2.2.4 矢状面改变

本组病例中,119例(85.6%)腰前凸小于40°,L1-L5的腰前凸平均为16.9°(-38°~+58°),12例(8.6%)出现后凸畸形;62例(44.6%)合并Ⅰ-Ⅱ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滑脱在L2-3 者10例,L3-4者21例,L4-5者24例,L5-S1者17例,其中12例为多节段滑脱。

 

2.3 神经根受压情况

侧凸的凸侧和凹侧下肢均可出现下肢神经根症状(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除凸侧下肢放射痛多于凹侧(69:37)外,其余症状均为凹侧下肢多见。

脊髓造影显示凸侧和凹侧神经根均可受压,其中L4、L5神经根受压最常见。在受压的185根神经根中,L3神经根31个(17%),L4神经根72个(39%),L5神经根65个(35%),S1神经根17个(9%)。神经压迫原因各异,但椎弓根移位扭曲、椎体旋转、侧方滑移可引起神经根的牵拉、压迫 。

 

3.讨论

3.1 DS的症状特点分析

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是D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疼痛为多因素引起,如肌肉疲劳、关节突肥大、椎间盘退变、躯干不平衡等。目前普遍认为,要确定疼痛的确切起源部位并不容易,侧凸可能只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 。凸侧的肌肉的疲劳和拉伤可能是疼痛最初的原因,当腰部伸展活动时症状加重。而疼痛出现在凹侧时,症状主要来自于椎间盘、小关节等的退变。侧凸合并腰前凸变小疼痛更明显 。本组病例显示,大部分患者腰部前屈后下肢疼痛可缓解,但有16.5%的患者需要通过卧床休息症状才能消除。这表明,与IS表现为机械性背痛不同,DS的疼痛可表现为机械性疼痛、椎管狭窄性疼痛或两种疼痛的混合。

3.2 DS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本组DS病例的X线片有以下特点:腰弯最常见,其次为胸腰段弯,未发现胸弯患者;弯度小,以10°-20°最多;顶点多在L3-4间隙和L2-3间隙;节段短(平均3.5个节段),左右侧凸分布比较接近,及腰前凸减小,与多数文献报道相似 。此外,DS常合并椎体的旋转与滑移,本组也有类似结果。

缺乏完整的病史和既往影像学资料给DS的诊断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掌握DS 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与由IS 进展而来的侧凸鉴别,做出正确的诊断。

从DS和IS的分布特点来看,二者明显不同。DS的发病率(7.5-10%)高于IS(1-3%);绝大多数DS为腰弯,左/右侧凸几率接近,而在IS 中,腰弯是少见的侧凸类型,仅占IS侧凸类型的10-15%,且多为左侧凸(约70%)。因此,Perennou等指出,在老年、左/右侧凸几率接近、弯度较小的脊柱侧凸患者中,由IS进展而来的侧凸出现几率很小。

结合本研究结果和相关报道,对每个成人腰弯患者,还应根据以下特点来鉴别:DS为短节段侧凸(本组为3.5个节段),弯度较小,椎间盘退变程度不一致导致各节段的弯度不均,顶点多在椎间隙(L3-4和L2-3间隙最常见),常合并腰前凸减小、椎体的旋转与滑移;而成人期IS的腰弯节段较长(平均为5个节段),侧凸多呈均匀的弧形,弯度大,顶点以L1、L2最多。 MRI或CT提示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也有助于二者的鉴别;此外,顽固疼痛是DS的特点,疼痛原因复杂,凸侧与凹侧均可出现;而成人期IS的腰痛多为机械性疼痛,主要发生在主弯的凸侧。

目前普遍认为DS的侧凸分布大致相当,但尚未明确男女性别间的侧凸方向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在Perennou等的研究中:女性DS的左侧凸比例高于右侧凸,但无显著性差异。但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左侧凸明显多于右侧凸(60:33),有显著性差异(P=0.033)。由于缺乏更多的相关研究报告,尚不能除外本组病例存在入院率偏倚的可能,但男女性在侧凸方向分布上是否存在差别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 DS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在DS的影像学指标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的问题上,目前观点不一。Ploumis等发现椎间旋转与侧方滑移呈正相关,Cobb角与腰前凸呈负相关,但也有研究结果与其相反。本组病例中,侧方滑移与椎体旋转呈正相关(r=0.663,P=0.000),侧方滑移和Cobb角也呈正相关。作者认为,尽管同时存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椎体滑移等畸形,但DS仍是一种三维畸形,因此其冠状面上椎体偏离中线、轴向面上椎体旋转和矢状面面上改变不是孤立存在的表现。

研究显示在影像学指标与症状间可能也存在相关性。Schwab等对95例DS研究发现,疼痛程度与腰前凸、胸腰段后凸角、L3、L4终板倾斜角等指标有相关性,而与弯度大小无相关性。Glassman等对成人脊柱侧凸的主弯的位置、侧方滑移、旋转半脱位、矢状面平衡与症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矢状面失平衡与疼痛有关,而侧凸Cobb角与其无关,并推测矢状面的平衡是与症状相关的最重要而可信的指标。目前,多数学者已认同在DS的治疗中 “恢复腰椎的生理性前凸比矫正侧凸更有意义”的观点 。

 

3.4.DS神经根压迫原因分析

目前对DS伴随的神经根损害原因的认识不一。以往研究认为神经根症状主要发生在侧凸的凹侧,为椎间盘塌陷后肥厚的黄韧带被皱缩、椎间孔的进一步缩小引起;而在凸侧的椎间孔增大,黄韧带又处于牵拉状态,不会加重椎管狄窄,较少出现症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凸侧和凹侧的神经根均可受压,神经根受压不仅与关节突增生,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因素有关,负重力线异常引起的相应变化也是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原因,但仍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

本组病例发现:DS 常合并神经根损害表现,神经根损害表现可出现在侧凸的凸侧和凹侧。DS的神经根受损原因较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更加复杂。大多数退变性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常继发于关节突关节的增生内聚、椎间盘侧后方突出;而DS的神经根压迫原因更为复杂,除退变因素外,椎弓根移位扭曲、椎体旋转、侧方滑移可引起神经根的牵拉、压迫。

首先,凸侧和凹侧神经根受损的原因不尽相同。本组CTM显示,在发生侧凸凹侧椎间盘塌陷、侧方滑移的节段,出现凹侧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移和下位椎体椎弓根内移现象,并导致凹侧的神经根受压。此外,其他神经根致压因素在凸侧与凹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凸侧的下肢放射痛症状明显多于凹侧,二者并不一致。由此推测,牵拉作用可能是凸侧神经根受损的重要原因,其原因包括侧凸凸侧对神经根的牵拉,椎体的旋转半脱位加重了对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作用。

其次,椎体的旋转半脱位与神经根受压有关。Toyone等认为,发生侧方滑移的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压迫凸侧神经根,和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压迫凹侧的硬膜囊是下肢症状的原因。本组病例显示侧凸的凸侧和凹侧均可出现关节突的半脱位。作者认为,DS中神经根的压迫是多因素引起的,由于椎体的旋转和滑移,单一层面的CT或MRI图像难以正确反映DS神经根压迫的原因。

由于CT 扫描不能观察椎管的整体形态,而MRI检查因侧凸和椎体旋转在矢状位片上出现“移入移出现象”,本组病例均行脊髓造影和CTM扫描。我们认为,脊髓造影可动态反映椎管的全貌,显示狭窄的程度和部位,并能清晰显示神经根袖情况,辅以CTM检查可在各平面清晰显示DS合并腰椎管狭窄时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对于病情复杂、诊断困难的的患者,脊髓造影和CTM较MRI更有意义。

总之,DS的神经根的压迫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侧凸的存在增加了椎管狭窄的复杂性。明确DS的神经根的压迫特点不仅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还可确定手术的减压范围,避免术中减压不彻底和盲目减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