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颈部肿块鉴别诊断之三

2018年11月27日 46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EB病毒引起,多见于青少年。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浅表淋巴结均可受累,但以颈部最为常见),肝脾肿大 (仅10%的患者。肝大者占20%一62%,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约半数病人有轻度脾大,有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皮疹 (约10%左右的病例。患者在病程1-2周出现皮疹,呈多形性,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也可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偶见出血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位,1周内消退。部分患儿可有上眼睑浮肿。),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少数严重病例可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在不同病期,个别患者可出现不同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在整个病程中患者都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等。在后期偶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也可出现肾炎、胃肠道出血(因淋巴组织坏死溃烂所致)、间质性肺炎等症状。90%以上可恢复。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强

13.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

     常表现为高热、贫血、出血、淋巴结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全身衰竭。诊断主要靠反复骨髓涂片及淋巴结活检寻找形态各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和多核巨噬细胞。该病应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相鉴别,后者为数量增多而形态正常的组织细胞。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有长期不规则发热、典型皮疹、关节症状、多器官损害症状、白细胞降低、免疫学异常等,部分病例伴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15. 组织细胞增生症X 又称朗格罕(Lange-rhan)组织细胞增多症

    为一组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病理上主要以分化较好的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疾病。病变累及肝脾、淋巴结、肺、骨髓、皮肤等。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三型:①勒一雪(Letterer-Siwe病),多于1岁以内发病,高热,红色斑丘疹,呼吸道症状,肝脾淋巴结肿大;②韩一雪一柯(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颅骨缺损、突眼和尿崩症为三大特征;③骨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儿童,以长骨和扁平骨溶骨性破坏为主要表现,本症诊断及分型要根据临床放射及病理检查综合考虑,有条件证实组织细胞为朗格罕细胞则诊断更为确切。

16.   白血病

   发热、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根据根据血和骨髓中细胞类型及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的特征和细胞化学染色等可作出诊断。

17. 淋巴瘤

     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有B症状的常有发热。诊断主要靠淋巴结活检病理,并常需要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的检验,有些则需要染色体检查和基因重排检查。外周血象、骨髓对某些类型的淋巴瘤例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18.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WM)

     为一特殊类型的淋巴瘤。是分泌大量Ig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发病率相对较低,易于误诊。临床表现为贫血(80%以上患者)、感染、出血(40% 以上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20%~40%)、肾小球肾炎  (〈5%的患者)及由于血黏度增高引起的神经症状、视力障碍、雷诺现象、血管栓塞症状等。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易出现细菌性感染。溶骨性骨质破坏少见。血清电泳出现M成分,免疫电泳证实为单克隆IgM,骨髓中有典型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可以确诊。    

     诊断依据: 

    1.老年患者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

  2.中枢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

  3.视力障碍。

  4.雷诺现象。

  5.肝脾淋巴结肿大。

  6.血清中IgM>10g/L。

  7.可有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可出现少量(<5%)不典型幼稚浆细胞。

  8.骨髓、肝、脾、淋巴结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

  9.血液粘稠度增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