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手到病除”的眩晕—耳石症

2018年02月04日 1216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耳石症是个啥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为1.6%。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耳石”,是指固定在人体内耳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纤毛上的碳酸钙结晶颗粒,一般与蛋白质凝合形成耳石膜。如果椭圆囊内的耳石由于某些原因发生脱落,进入半规管,游走在半规管淋巴液中,从而影响毛细胞的平衡作用,产生眩晕。


典型症状: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的眩晕(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

伴随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为什么会得耳石症?

约半数患者病因仍不明确,半数患者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周,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等。

(2)内耳循环障碍:如头部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或者熬夜、过度劳累都有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供血不足,引发耳石松动。

(3)继发于耳部其他疾病: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手术后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诊断标准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min)。

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症、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治疗

常用复位手法
耳石复位治疗是目前治疗耳石症(BPPV)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良好。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

1.后半规管BPPV:一般首选Epley法,其他还可选用改良的Epley法或Semont法等,必要时几种方法可重复或交替使用。

2.外半规管BPPV:(1)水平向地性眼震(包括可转换为向地性的水平离地性眼震):采用Lemper't或Barbecue法以及Gufoni法(向健侧)。(2)不可转换的水平离地性眼震:采用Gufoni法(向患侧)或改良的Semont法。

3.前半规管BPPV:采用Yacovino法,尤其适用于患侧判断困难的患者。

4.多半规管BPPV: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依次治疗各半规管BPPV,优先处理诱发眩晕和眼震更强烈的责任半规管,一个半规管复位成功后,其余受累半规管的复位治疗可间隔1~7d进行。

治疗后注意事项 

①治疗后休息30分钟,以免立即运动引发的短暂眩晕发作;

②半卧位休息两晚,即患者头部抬高45度,在平卧与坐立之间。白天,尽可能保持头部垂直,不要进行活动头部的锻炼;

③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尤其低头、摇头、跳跃等运动(如登高、游泳等);

④保证充足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

⑤因首次手法复位的成功率达78%左右,如仍有眩晕发作,需再次就诊并手法复位治疗,甚至部分患者需多次复位方缓解。

⑥管结石复位法后,患者回家需睡高枕48小时,不向患侧卧位。一周后不痊愈,可重复治疗。如超过3次仍不好,应进一步检查,包括MRI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转载于2017-08-10《天津中医一附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