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梅毒治疗的“陷阱”

2020年04月13日 832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中文直译全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最早由奥地利皮肤病学家Jarisch Adolf Herxheimer、Karl Herxheimer两兄弟在应用汞、砒霜及铋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现,患者表现为高热、大汗、盗汗、恶心及呕吐症状,皮肤病变扩大、恶化等,随着治疗进程的继续上述反应消失、缓解,表现为一过性、暂时性“恶化”,此反应因发现者而命名。

1.诱发原因

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2.临床表现

类赫氏反应病理改变主要为病灶中毛细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渗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结节形成及病灶坏死,多累及肺血管、浆膜和淋巴结,表现为肺部病灶增多增大、浆膜腔积液、增多或新生淋巴结肿大。新出现病灶内、浆膜腔积液中无结核菌存在。

临床表现为高热等结核中毒症状加重,肺部结核病灶增多增大,新出现胸膜腔、心包、腹膜腔等浆膜腔积液或原有浆膜腔积液量增多,颈部、肺门和(或)纵隔、腹腔新生淋巴结肿大或原有淋巴结肿大急剧增大、软化。

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特别是菌阳(涂阳培阳集阳)治疗的强化期,4—8周,平均17.2天,20—180天,症状缓解或消失,痰菌阴转,但肺结核暂时增多,突然再次出现咳嗽咯痰、发热胸闷、胸疼、腹胀腰疼、头疼头晕,但痰、胸水、淋巴结均无结核菌存在,血常规检查正常,血沉不升高,胸片病灶明显恶化,胸痛加重,新结核出现,呈现矛盾现象,肺门、纵隔、腹腔颈部、锁骨上、乳腺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大量胸水腹水、胸壁结核、腹股沟淋巴结核。很难与肿瘤区分,甚至导致多年误诊。强化期出现暂时性恶化现象,病灶恶化与临床成矛盾现象。原发热者化疗热退后又复生。

3.诊断依据

类赫氏反应的诊断依据如下5点:

①初治活动性肺结核,应用含H及R强有力方案抗结核治疗过程中、3个月内出现者。

②抗结核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后、浆膜腔积液有吸收减少后、部分病人X线胸片肺部病灶有吸收缩小后再出现者。

③继续原方案抗痨化疗1~3月,“恶化”表现逐渐改善者。

④“恶化”期间痰菌已阴转者仍不能检出结核杆菌、痰菌减少者继续减少直至阴转、浆膜腔积液中不能检出结核杆菌、淋巴结穿刺、活检均不能检出结核杆菌。

⑤排除结核菌以外病原体感染、非药物性过敏性肺炎、非药物反应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