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水平骶椎的临床X线分析

2024年09月06日 3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水平骶椎,是显示腰骶部极度前弯,骶椎的上面面向前,骶椎上部几乎成水平方向。有时,整个骶椎向后突,也有时仅上部骶椎后突,而下部骶椎向下,此等患者常合并腰椎前弯程度增大,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水平骶椎的诊断

正常成人腰骶角 (直立侧位片上,第一骶椎上面与水平线所交的角)的正常值,有的学者测量为41.1°+-7.7°,有的学者测量腰骶角正常值为34°--42.5°,临床习惯把腰骶角大于45°称为“水平骶椎”。本文按腰骶角大于45°作为诊断水平骶椎的标准。由于投照姿势的差异,腰骶角的变化较大,需结合临床症状和检查才能确诊。


X 线表现

腰椎正位片显示骶骨投影变短,结构重叠,腰椎侧位片显示腰骶部极度前弯,测量腰骶角明显大于正常值。


形成原因

该病的形成是长期、缓慢的过程,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原因,身体肥胖或产后妇女多见 ,这与髂腰肌和腹直肌过度疲劳、肌力减弱有关。有些学者把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腰骶角增大,腰前凸加深和骨盆前倾,导致腰骶关节劳损,腰脊柱力平衡失调 ,并继发脊柱腰、胸、颈段损伤的病损称之为“水平骶椎综合症”。

水平骶椎所致脊柱力学结构的一系列改变,属于脊柱解剖形态显著弯曲的动力型脊柱 。常见于从事排球、举重、跳水、舞蹈、体操等运动员;一些习惯穿高跟鞋而腰部纤细者或大腹便便者也易罹患此症。女性多见。由于骶椎近似水平,骨盆前倾,腰曲加深,躯体重心前移,腰脊柱力平衡失调,脊柱胸、颈段先后相继失衡,曲度改变。为维持脊柱动力和静力平衡,由此引起联属系列补偿调节,颈项肌、背肌和腰肌持久收缩,结果发生肌筋劳损、代偿性肥厚。为了缓解骨盆的前倾趋势,臀大肌和附着于坐骨结节的肌肉,加强其收缩力。而与之相拮抗的股四头肌,在屈髋和伸膝活动中,为克服阻力加大收缩力度,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脊柱重力移行处脊椎的骨关节和软组织以及下肢的慢性损伤,引起脊柱颈、胸、腰段乃至下肢的一系列病症。这是一个反复损伤的慢性过程,多在中年或孕产后腹直肌松弛时,症状逐渐加重。


临床表现

腰骶部酸胀乏力,不能持久站立和长距离行走,弯腰时(如弯腰洗头或做家务)常感腰骶部酸胀不适,捶打腰骶部略有缓解。患者喜卧硬床或穿平跟鞋。病程长者,多继发有脊柱颈、胸段甚至下肢的相应病症:如枕部、颈项、肩背部的疼痛和困乏,以及不同程度的五官、脑血管、神经系统、胸、腹腔器官功能紊乱和一侧或两侧下肢疲劳的症状。多数患者呈不同程度的伸颏、平胸、凸腹、翘臀的体态。程度不同地 “坐不久、站不定、睡不安”。查体见患者腰曲加深,棘间线(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的连线) 向下前倾斜,骶骨后凸,菱形窝明显;慢性患者可见颈项、背及腰部的肌腱紧张、肥厚。以腰腿痛为主诉来诊的患者,检查若发现腰曲加深、两腰肌代偿肥厚,说明病程较长。这类患者,除了腰骶部和下肢的症状外,尚有因联属系列补偿调节障碍而发生脊柱胸、颈段的损伤。若是以脊柱颈、胸段的病症为主诉来诊的患者,查体时发现其颈项肌、背肌、腰肌紧张,代偿性肥厚,应注意水平骶椎这一原发病变。对于经手法治疗效果欠佳或疗效难以巩固的颈、胸椎损伤的患者,应重视对水平骶椎的纠正和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