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从“伏毒”论治肺癌

2021年01月08日 80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学将肺癌归为“息贲”、“肺积”等范畴,病因病机多认为是正气内虚,阴阳失调,感受邪毒,脏腑受损,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相互搏结,日久而为“癥瘕”、“积聚”。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大法,调阴阳、固本元以扶正,攻毒、祛痰、化瘀以祛邪。

发病机制

肺癌的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来自自然环境的致癌因素为外因,各种有利于外界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体内因素为内因。致癌因素就好比“毒邪”,毒邪伏藏于内及“伏毒”暴戾发病可以看作是原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从而导致细胞癌变、恶性肿瘤发生的过程。利于外界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体内因素则包括内生伏毒和正虚。中医学认为肺癌是因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聚积于肺,日久不散形成“癥瘕”、“积聚”。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来邪毒(六淫、烟毒、工业废气、放射性物质等)易伤肺,“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食为血,皆邪正相搏,邪即胜,正不得治之遂结成形而成块”,此为“伏毒”生于外。肺为脾之子、肾之母,五脏失调均可影响于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有旧疾、脏腑亏虚、久病伤正等原因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瘀血、痰浊、热毒等壅滞于肺,胶结成块,此为“伏毒”生于内。

肺癌临床特点

肺癌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干咳、痰血、咯血、胸痛、气促、发热等症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病灶易被遗漏,或因患者素有呼吸系统疾病而对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缺乏重视而导致漏诊、误诊。肺癌早期发展过程十分缓慢,可长期处于稳定不变状态,有患者从发现病灶到病灶增大可达数年之久,直至迅速恶化才出现典型症状。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出现肺外胸内扩展及胸外转移,进而出现全身各脏器、多系统功能衰竭。病情复杂危重,病势凶险。

肺癌与伏毒

肺癌之伏毒以热毒、痰毒、瘀毒为主。《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言:“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热毒深藏。”六淫、戾气、七情、内伤皆可化火,痰饮、瘀血皆可郁而化热,肺癌发病之初多是一派热象。中医认为电离辐射之类属于热毒,肺癌患者接受的放射治疗也可看作热毒内伏,放射线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为伏毒暗耗正气。热毒贯穿于肺癌发生发展的始终,热毒稽留内伏最能伤津耗气,因此在肺癌的不同分期中气阴亏虚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从伏毒论治肺癌

伏毒不同于一般伏邪,应适当加大攻伐力度,伏毒氤氲潜藏之时要积极攻邪,防止其进一步弥漫扩散。但也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用药过于峻烈以期毕其功于一役。大肆攻伐,徒伤正气,会导致伏毒之势陡然鸱张、暴戾发病,导致肿瘤迅速进展、恶化。中晚期伏毒胜极之时,正气虚极、脏腑衰败,此时攻之不耐,补之不受,治疗上应考虑“避其锐气”,治疗目的不是彻底消灭癌细胞而是减轻患者痛苦,力求延长其生命,考虑“带瘤生存”“治癌留人”,扶正补虚为主,益气养阴、补肾固精。扶正不可太过滋腻,应辅以祛邪、解毒、活血、化瘀之法。中医治疗学强调“治未病”,对于伏毒的治疗应攻毒于毒未鸱张蚁聚之时,扶正于正未溃散衰败之际。伏毒潜藏伴随着正气的逐渐暗耗,早期或处于稳定期的患者可能一时没有明显的正虚表现,但也要重视扶正,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亡羊补牢”尚为时不晚,等到晚期正气已溃散,覆水难收,宜深思之。伏毒之所以缠绵难治是因为其深伏隐匿之特性,随气血流窜寻找藏身之处,有“久病入络”之意。在治疗中应搜剔藏伏于络的“伏毒”,适当配伍搜刮经络的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土鳖虫等。


参考文献:

李芊芊,张伟.从“伏毒”论治肺癌[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02):126-1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