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提高肝癌诊疗水平的新策略
2019年08月10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2019-04-17 14:02:07来源:健康网
精准外科就是运用数字影像重建技术在精确术前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手术规划,实施个体化的精准手术将有助于降低肝切除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樊军卫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借助肝脏透明化和局部放大技术,通过不同角度和方位旋转,多维度展现目标病灶空间定位并透视门静脉、肝动脉、胆管和肝静脉汇合方式、走行及变异情况,对病灶、涉及脉管流域、剩余肝脏区段进行精确的定量容积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可实现虚拟仿真手术,规划最佳手术路径,指导手术操作,从而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
【健康·热点】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体检人数逐渐增多,一旦体检发现"肝脏肿块",那该怎么办呢?
【专家·科普】当体检发现肝脏肿块,首先要进一步确诊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所以不要过度恐慌,毕竟大多数是肝囊肿或血管瘤等良性疾病;但也不要疏忽大意,以免耽误恶性肿瘤的治疗时机。
1、肝囊肿:通常体检B超即可明确诊断。部分患者从小就有肝囊肿,为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引起;部分患者年纪比较大时才发现,可能为肝内管道退行性变。肝囊肿囊壁较薄,囊液为清亮液体,常见多发,相当一部分患者同时有肾囊肿。绝大多数肝囊肿不需要治疗,定期随访即可,临床实践中进行手术的肝囊肿基本在8厘米以上,伴有腹胀不适,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
但有两种情况肝囊肿需要注意:一种是肝脏囊性肿瘤,发病率很低;另一种时寄生虫性肝囊肿。进行增强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积极处理。
2、肝血管瘤: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一般无明显症状,体检或在医院因为其他疾病就诊时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肝血管瘤为血管团,质地柔软,管腔血液挤出后,肿块会明显缩小。为防止误诊,建议B超、增强CT、增强核磁共振中至少两种检查,同时进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和CA199检测,进行明确诊断。体积小的血管瘤不需治疗,通常5厘米以上肝血管瘤考虑手术切除,根据位置,目前大多数可做腹腔镜微创肝血管瘤切除术。
3、肝脏良恶性肿瘤:肝囊肿和肝血管瘤为常见肝内病变情况,但只有少数患者需要治疗,在排除了这两种情况外,需进行严密的检查评估:影像学方面,建议进行超声造影、增强CT和增强核磁共振检查;血清学方面进行消化道肿瘤标志物(AFP、CA199、CEA等)。如仍不能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有创性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根据肿块位置,也可行微创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检查结果如果基本明确为肝脏恶性肿瘤,专科医生判断能手术的,应积极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从医疗角度,不进行过度干预,也不能漏掉肝脏恶性肿瘤,毕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的最有效手段。
【健康·热点】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患者及家属对术后的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怎样才能做到外科精准、预后理想哪?
【专家·科普】肝脏肿瘤是高发病常见病,很多情况需要外科手术切除,肝内解剖结构复杂,管道(胆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遍布,制定合适的手术预案对于手术安全和提高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精准肝切除是以肝内肝段解剖作为切除单位,切除平面为肝内天然平面,完整切除病灶及可能的转移灶,留下来的肝脏功能完整。这方面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们的高度重视。
精准肝切除的核心技术:术前影像学详细评估肝脏解剖、管道分布,以及肿瘤位置;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精细解剖;术中超声;能量平台离断肝。
术中超声+肝内门静脉穿刺染色——精准肝切除的关键技术
精准肝切除根据肝内肿瘤位置以及肝内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以及胆道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切除范围。由于肝脏是立体结构,根据术前影像学CT、MRI等只能大致进行评估,术中B超以及对相关门静脉一级和二级分支的穿刺注射染色剂,进行肝段染色,在相当一部分病例中,对于提高手术切除术范围的精准判定具有重要价值。
【专家提示】: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一旦有症状,往往肿瘤已经比较大,治疗效果差。体检筛查对于发现肝癌具有重要价值,建议每年进行B超肝脏检查;同时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和异常凝血酶原。对于筛选出高度怀疑肝癌患者,进一步进行增强CT和核磁共振扫描,进行确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