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前列腺癌的全程管理
2020年05月12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美国2019年新发前列腺癌预计174650例,占当年美国新发癌症男性患者的20%左右。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随着中国人均寿命逐步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前列腺癌发病率逐渐升高。根据最新的2018中国城市癌症数据报告,大城市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速明显,位列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第六位。早在2015年,前列腺癌已经成为上海男性第四位高发肿瘤,预计到2025年前列腺癌将成为上海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与欧美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没有完善的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体系,我国患者的初诊晚期前列腺癌发病率更高,2018年4月中国前列腺癌亚组数据分析显示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高达84.6%,晚期前列腺癌的预后较差,也是治疗的难点,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药物以提高整体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成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主要目标。
晚期前列腺癌包括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和远处转移性前列腺癌。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是指血PSA大于40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Gleason评分大于等于8分,CT或MRI检查提示肿瘤侵犯累及膀胱、尿道、精囊、直肠、提肛肌、骨盆壁等前列腺周围组织结构、盆腔淋巴结转移等上述检查中有任意2项的前列腺癌。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目前仍有争议,前列腺癌根治术+局部淋巴结清扫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负荷甚至达到完全切除肿瘤的水平,是目前绝大多数泌尿外科临床医师的首选。一般在根治术前采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缩小肿瘤的同时使肿瘤降级降期,为手术提供便利,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程至少3个月,复查血PSA、睾酮、CT或者MRI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决定是否可行根治手术。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常规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或者拮抗剂+抗雄激素药物。患者顺利接受根治手术后,根据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往往即刻给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或者拮抗剂,目的是减少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根据患者术后随访复查情况,血PSA、睾酮、CT或者MRI、PSMA-PET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指导药物调整,必要时还要辅以放疗,以延长患者术后的生存期。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和意愿,也可采用放疗+药物去势作为常规治疗,也可采用放疗联合去势治疗及多西他赛化疗,进一步延长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远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血PSA往往大于60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Gleason评分大于等于8分,CT或MRI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侵犯累及膀胱、尿道、精囊、直肠、提肛肌、骨盆壁等前列腺周围组织结构、盆腔淋巴结转移以及骨肺肝脑等内脏器官转移,ECT骨显像检查提示全身多处骨转移、主要在脊柱和骨盆部位。去势治疗是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也是整个治疗的基石,去势治疗的分为手术去势(双侧睾丸切除)和药物去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或拮抗剂),上述两种去势方法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药物去势可以间歇使用,逆转低睾酮血症引起的内分泌症状和避免手术切除睾丸引起的心理不适。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去势主要采用的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主要包括亮丙瑞林、戈舍瑞林和曲普瑞林,会引起早期的“反跳现象”,所以对于远处转移性患者尤其是脊柱转移的患者,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注射前二周,需要先予抗雄药物(如比卡鲁胺)诱导,以预防“反跳现象”引起的骨痛加重、脊髓压迫、急性尿路梗阻及因高凝状态导致的心血管死亡事件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如地佳瑞克,不会引起上述反跳现象,无需预先服用抗雄药物。
患者在接受去势治疗同时,还需同时口服抗雄激素药物,以期达到雄激素的完全阻断。第一代抗雄药物主要包括比卡鲁胺和氟他胺,新型抗雄物包括阿比特龙、恩扎卢胺、阿帕他胺等,对雄激素阻断效果显著增强,明显延缓病情的进展,但由于医保报销费用等问题,患者可根据病情和自身经济情况选择,在临床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用药的同时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PSA、睾酮变化,必要时行CT或者MRI、PSMA-PET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及时指导药物的调整。
对于伴内脏转移和多处骨转移、至少一处在脊柱或者骨盆以外的高肿瘤负荷患者往往采用去势治疗+多西他赛化疗,可显著延长总生存期。
绝大部分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最终会进展到去势抵抗阶段。如果患者经过去势+抗雄药物、根治性手术或者放疗后,复查血睾酮已经降至去势水平,低于50ng/dl,但血PSA持续增高,同时常规影像学检查CT、MRI、ECT骨显像显示无远处转移病灶,称为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去势治疗仍需要继续,作为基础治疗以维持去势状态,血睾酮低于50ng/dl,
传统二线内分泌治疗方式包括第一代抗雄药物比卡鲁胺和氟他胺的替换、抗雄药物停用撤退、酮康唑(肾上腺酶抑制剂)、氢化可的松、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和泼尼松)、乙烯雌酚及其他雌激素。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降低或者维持血PSA水平,但血PSA迟早会再次升高,同时患者骨痛症状会加重,ECT骨显像检查提示骨转移病灶增多目前,近来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阿帕他胺、达鲁他胺被批准用于高危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有希望改善了这一阶段疾病治疗的现状,延续了患者进展至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的时间。
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是晚期前列腺癌的终末阶段,这阶段的患者病死率最高,也是治疗的难点。去势治疗仍需要继续,作为基础治疗以维持去势状态,血睾酮低于50ng/dl,
传统二线内分泌治疗方式包括第一代抗雄药物比卡鲁胺和氟他胺的替换、抗雄药物停用撤退、酮康唑(肾上腺酶抑制剂)、氢化可的松、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和泼尼松)、乙烯雌酚及其他雌激素。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降低或者维持血PSA水平,但血PSA迟早会再次升高,同时患者骨痛症状会加重,ECT骨显像检查提示骨转移病灶增多。多西他赛、卡巴他赛和铂类药物化疗已经明确是有效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的药物。近来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恩扎鲁胺和阿比特龙批准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最近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被批准用于此前治疗失败,并且没有合适治疗选择的转移性伴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另外具有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基因突变(HRRm如BRCA1、BRCA2、ATM、PALB2、FANCA、RAD51D和CHEK2)的患者使用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聚合酶(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Olaparib)具有临床获益,疾病无进展时间得到延长。上述二种新的治疗方法需先对患者进行筛选,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血液进行基因测序,通过解析基因测序的结果,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生存获益。其他治疗选择还包括镭223,可有效治疗症状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缓解骨痛,并延长生存时间,目前国内还未上市。
文献显示相当一部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并非死于前列腺癌,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会伴随整个治疗期间,尤其是去势治疗。作为晚期前列腺癌的基础治疗,去势治疗几乎持续整个治疗过程,会增加以下情况的发生的风险:骨质丢失和(或)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认知改变和抑郁。需要多学科共同管理,如使用骨靶向药物(唑来膦酸)预防骨相关事件发生,内分泌科协助处理糖尿病和代谢性症状以及心理科协助提供心理支持等。
晚期前列腺癌区分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合理的序贯和(或)联合运用治疗药物、治疗方法,有机会进一步增强药物治疗效果,基因检测能够进一步有助于制订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全面的关注患者全身情况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