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肝豆状核变性

2018年11月26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因最早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故又称为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该病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内铜代谢障碍,细胞内铜过量聚集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世界各地报道患病率不一,为0.3~3/10万。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

 

遗传方式及发病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阴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13q14.3,基因全长约78kb,含21个外显子和20个内含子。该基因序列与Menkes病致病基因ATP7A具有62%同源性,故又称ATP7B,是转运阳离子的P1BATP酶家族成员之一。ATP7B亚细胞定位受细胞内铜离子浓度调控,铜离子浓度升高时,在其他它铜转运蛋白的协助下将细胞内多余的铜离子以囊泡的形式自肝细胞胆管面分泌进入胆汁进而排出体外,当ATP7B基因表达异常时,多余的铜不能排出体外而致病。此外,ATP7B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功能异常以致铜蓝蛋白合成减少,血液中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的铜显著增加,从而易沉积于其他器官,因此导致各器官致病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为主。以7~12岁多见。一般认为WD 病的最大发病年龄<40 岁。男女比例相等。起病多以肝病和神经系统异常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以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症状、血尿等起病。起病年龄较小者,多以肝病症状为主诉。起病年龄较大者常以肝病或神经症状为主。成人期发病者多以缓慢进展的神经、精神症状为主。

 

一、肝病表现

 

WD 患者的肝脏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也可表现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一般WD 患者都有血清转氨酶异常,许多患者的ALT 轻度升高,但ALT 的水平并不能反映其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儿童可无任何临床症状。起病年龄越小,以肝病症状起病者越多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 也可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表现。WD 患者可出现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及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对于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对治疗不敏感的成人自身免疫性肝炎,要考虑WD 可能。

 

二、神经精神症状

 

WD 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一般出现在有肝病表现之后,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常见肌张力不全,表现为头部或肢体的异常姿势、步态异常、躯体扭转痉挛。出现细致动作,如吃饭、写字、穿衣困难。常见行为改变,学习困难,情感不稳,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不能做手眼协调要求较高的动作, 写字笔迹潦草甚至发展成帕金森病样小写症。类似帕金森症状,运动不协调﹑咀嚼吞咽困难、进食慢、流涎、语言不清、语速慢﹑肌张力异常﹑肌强直、表情呆滞等。一般没有严重的智力低下和感觉障碍。其他神经症状少见,个别可有癫痫发作,轻度偏瘫,锥体束征,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WD 患者除肝病和神经精神表现外,还有其他系统的表现,如肾脏疾病如氨基酸尿和肾结石,骨骼系统疾病如骨质疏松和关节炎,还有心肌病变,胰腺炎,不育症及习惯性流产等。

 

三、角膜K-F

 

角膜内弹力层有铜沉积,故角膜边缘形成色素环,肉眼可见,呈棕绿或棕黄色。宽1~3mm,可达4~5mm,称为凯-弗环(Kayser-Fleicher ring,  K-F环)。K-F环对本病的诊断有中药诊断价值,然而角膜K-F 环并不是WD所特有,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及新生儿胆汁淤积也可出现角膜K-F环。凡以精神症状起病者几乎均可见到K-F环。

 

四、其它表现

 

有研究表明,约11%WD 患者伴有轻度溶血,某些患者可因溶血而出现短暂的黄疸。溶血多为一过性,但可反复发作。本病溶血是由于大量铜由肝释放到血循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所致。此外,铜在肾脏沉积以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最明显,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出现氨基酸尿,糖尿、磷酸尿以及尿的酸化功能缺陷。骨骼病变与肾小管功能障碍有关,也可能与铜沉着在骨骼系统有关。肝肾功能损害还可影响维生素D代谢活性物质生成,使25-OHD31,25-OH2D3的合成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佝偻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诊断:

中华医学会神经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遗传学组共同推出的诊断标准:

1.      具有肝功能损害临床表现或神经系统症状。

2.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0.2g/L)。

3.      24h尿铜升高(>100μg)。

4.      裂隙灯下可见角膜K-F环。

同时具备以上1~3项者可拟诊为WD

 

对于高度怀疑WD而实验室检查又不太十分明确时可以考虑用青霉胺激发试验。即青霉胺激发后进行24h尿铜定量检测。24h尿铜是儿童WD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52μg临界点对诊断儿童WD有显著意义。

 

 

目前,目前特异性等位基因探针基因突变分析或完整基因序列测定是可行的,可进行完整基因序列测定的基因突变分析。特异性检测已知的基因突变或单倍型分析应当作为WD病患者的一级直系亲属筛查的主要方法。13号染色体上的ATP7B基因标记的单倍体核型检测已被用于临床。最常见的突变点位是H1069QArg778Leu。在北欧,H1069Q点位突变占欧洲突变的40-50%。大多数患者为复合杂合子。目前已知有500种基因突变,而几乎所有已知的基因突变都处于低流行状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等位基因探针分析技术的应用。

 

对于曾经分娩过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夫妇,可先通过基因检测先证者,确诊后。女方再次怀孕,孕期进行产前诊断。因目前肝豆状核变性基因检测周期较长,建议女方再次怀孕前先进行先证者及夫妇双方是否携带相同治病点位的基因验证。

 

治疗:

 

治疗原则以驱铜及阻止铜吸收的药物为主,对症处理,控制饮食,以高蛋白饮食为主,多吃低铜食物,如精白米、精面、新鲜蔬菜、水果、牛肉、牛奶等。避免进食铜含量高食物,如海鲜、坚果类、动物肝脏和血制品、菠菜、豆腐等。对于严重肝病的患者可进行亲属肝移植治疗,对有严重神经或精神症状的患者因其损害已不可逆,不宜做肝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