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NICU的温情守护:把爱写进患者心坎上

2021年03月19日 8181人阅读

重症医学科的大门往往被称为“生死门”,大门外是家属焦急的等候,大门内是医护人员分秒必争的救治。对于病患家属而言,他们大多恐惧这扇门,因为它距离生死仅有一步之遥;与此同时,这扇门又是一道希望之门,医护人员会竭尽全力守护危重病患者的生命。

上海天佑医院的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也是如此,这里除了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还有隔不断的爱与温情。

今天,让我们放慢脚步,听故事,品温情。


走进5楼NICU,让人第一感觉就是很安静,安静得只能听到呼吸机、监护仪等各种仪器滴滴答答的运转声,夹杂着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声,很难再听到其他声响。74岁的昌老爷子今年的春节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他是2020年12月底入院的,因为脑梗死伴中枢性呼吸衰竭,还有肺部感染,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靠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虽然每天都在病房里忙碌,要同时负责多位病人,但NICU王文华主任熟知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提及患者情况,他总是能够脱口而出。


在患者病床前的小桌板上,笔者看到上面放着一沓厚厚的A4纸,页面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很多字。


医生:“你再坚持一下。”


医生:“拔管就是一个过渡的过程,我们会一起帮助你的。”


病人:“你们帮我成功,我拼死了也要坚持”


医生:“度过今晚就是福气,明天就过年了!”


病人:“王主任今天什么时候过来?”

……


一页页纸上记录着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与其沟通的过程,整个对话里满是鼓励的话语,同时也透露出满满的人情味。

王文华介绍说;“这个患者本来很可能要终身带机的(呼吸机),在NICU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们再次对其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决定对他尝试脱机训练。”


由于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气管插管后又行气管切开,无法开口说话,再加上年事已高,耳朵听不见,脱机过程中,沟通成为一个难题。虽然他人是清醒的,但嘴里插着气管,身边又没有亲人时刻陪伴,整天面对头顶的天花板和周边的一堆仪器,痛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心情烦躁是在所难免的。

患者从带机到脱机的过程是很艰难的,需要患者的决心与医护人员的耐心同步进行。“脱机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考虑到患者迫切想要回家的心情,我们就不停地鼓励他,通过文字不断地安抚他的情绪。”王文华说道:“整个文字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签字笔都不知道换过多少支了。通过这个过程,患者对我们也建立了非常强烈的信任。当然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万事开头难,从刚开始每次脱机一个小时,后面慢慢逐步增加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在NICU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脱机训练,昌老爷子完全脱离了呼吸机,精神状态也在一天天好转。


目前已经可以自主呼吸的昌老爷子,躺在病床上,对着大家竖起了大拇指,虽然气管切开不能发音,但是他用还没完全恢复力气的手,颤颤巍巍地在纸板上写下:“谢谢!”

6



在NICU,虽然这里的监护仪器是冰冷的,但在医护人员专业、细致的治疗护理下,原本气氛凝重的病房里却充满了温情。


“我父亲生病期间情绪不是很好,但王医生不断向我父亲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一直给他进行心理疏导。期间因为肺部感染,有浓痰导致呼吸不畅,医护人员也是随叫随到,及时就帮忙处理了。”昌老爷子的儿子昌先生说,医护人员付出的点点滴滴,家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非常感动。


“能够帮患者解除病痛,这是我们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心里最大的安慰。”这同时也是NICU病区医务人员的共同心声。

默默的奉献,辛勤的付出,常耕一线医疗工作,王文华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已20余年。他表示,医生的工作,体力上虽然累,但精神上是愉悦的,能够让危重病人转危为安,同时服务能够得到患者及家属们的肯定,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8



在NICU那扇厚重的门内,医护人员们依旧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门外的亲人们,也抱着对生命的希望默默守护着。医患之间虽隔着一扇门,却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


王文华说,未来的路还很漫长,NICU还将不断努力,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将温暖播种在患者心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