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惊蛰与养生

2018年07月30日 669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看到这个解释,心中对惊蛰这个节气的由来更加好奇了,带着一探究竟的心理,再次翻开书本,找寻关于惊蛰的含义。大自然真是神奇,万物的奥秘,传奇的色彩,令人不禁感叹万千。

从身心两方面概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胡茂荣

虽说中西医学对人的体质都有分类,但迄今为止,西方医学对人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学可对人体体质进行有效的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的实践。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西南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随之而异。”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又有:“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老伤者,中气必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取决于体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变不良的体质状态,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这里我要说的是,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中,只要我们本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采取积极的养生措施,是可以纠正体质上的偏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转]东北新闻网 :日子不经意已到惊蛰,惊蛰似乎是古人的一个诗意的发明,古人不言气温升高,而以惊蛰命名,似乎倒有提醒之意,尚在“蛰伏”的小虫子们个个都应该苏醒了吧!我不知道这是那个古人的发明,总之感觉到有趣,“惊”则有“惊醒”之意,是啊,该到要振作的时候,不能老在昏睡,昏睡是死亡的别名词。

《易经》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饱受易学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都是惜时如金,倡导人生有为,鼓励人们不要浪费了人生的大好时光。从《诗经》里的“良士瞿瞿,好乐勿荒。”到屈原的《离骚》“春与秋其代序,恐美人之迟暮”;从《古诗十九首》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勉到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慨叹;从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到钱鹤滩《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启迪。莫不表现出了古之人惜时如金和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贯穿在传统文化精神链条上的时间意识似乎是“惊蛰”命名的原因之一。

另外,也许古人还有以自然界生命复苏的意识取象类比人生,即使是那些自然界的小生命们都要蠢蠢欲动,更何况是万物的灵长——人类呢?生命不在燃烧中奉献,就会在昏睡中毁灭,灵魂不在奉献中提升就在自私贪婪中死亡。珍惜这美好的大好春光,让我们在这美好的春光里闪耀出生命的精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万物无不给予我们先民宝贵的思想养料。“惊蛰”之日,既是“阳春布德泽”唤醒那些“蛰伏”之生灵,也是唤醒我们麻木之灵魂,不能在一日又一日的简单和重复中度过。须知,太阳每一天升起都是像从大海里诞生的一样,充满了新鲜感和奋斗状。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埋藏在自己身边的“美丽”,我们应该从它们的身上汲取焕发我们斗志的力量和信念。人生的道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曲曲折折的,注定了要经历坎坎坷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相信,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能经得起考验者,当得人生之大修行;不能经历人生之考验者,注定要自己毁灭自己。

“惊蛰”,我喜欢这样一个节气,倘若在我们每一个人灵魂之中都有这么一个“惊醒之日”,那么,我们就注定不会浑浑噩噩,在碌碌无为中消磨时日,从而让美好年华付之东流。同样,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节气里,它也会不断地提醒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在等待着我们,就看我们能不能奋翼直追,让那彩蝶在阳光下翩翩飞舞。http://news.nen.com.cn  郭军平惊蛰之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