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特点

2024年09月09日 7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数据显示,我国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总体患病率约1.4%~11.5%,占消化专科门诊患者的10%~30%以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因其病史可长达数年乃至几十年,患者常常反复就医,对生活、工作造成巨大困扰。目前,国际上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公认的是“罗马IV诊断标准”,即患者主要存在反复发作、与排便相关的腹痛,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但根据国内外多数消化病专家的经验及认知,相比于腹痛,腹胀反而更常见。多项临床研究和我国诊治共识显示,腹胀在我国的发生率较高。多数专家认为,国内患者的诊断应主要关注与排便相关的腹胀,以及伴有的粪便性状异常,再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之间具有良好的共生关系,一旦免疫平衡被打破,菌群的构成或代谢特征发生改变,则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等一系列疾病。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主观来讲,是感觉腹部局部或全腹胀满,并伴有呕吐、腹泻、嗳气等相关症状,或在检查时发现部分或全腹部膨隆等。在消化科门诊,绝大多数腹胀属于无明确器质性疾病的功能性腹胀。
如果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时,需重点关注是否同时伴有腹胀腹痛、是否明显和排便相关(腹胀腹痛出现在便前、便中或便后),如果情况持续3个月,建议就诊排查肠易激综合征。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夜间排便、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非刻意的体重减轻、有结直肠癌和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等因素的高风险人群,更需积极排查。
通常,饮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因此在药物治疗外,患者需根据自身体验进行调整饮食,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相关研究表明,暴饮暴食、辛辣食物、高脂饮食、奶制品、咖啡因、酒精等均有可能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被归类为可发酵碳水化合物(FODMAP)的食物,比如面粉制品、大蒜、葱、奶类、苹果、梨、豆类及豆制品等可能会诱发症状。低FODMAP食物包括稻米及玉米制品、土豆、香蕉、瓜类、白菜及各种肉类等,患者可酌情选择。▲

原文刊于《生命时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