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颈椎为什么会引起头晕、恶心呢?

2024年09月06日 6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头晕是门、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欧洲的一项研究报道,普通人群中有约30% 的人有过中重度的头晕症状,其中25% 为头晕。我国的研究报道,1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4.1% ,眩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


颈椎源性头晕患者就诊往往还伴有枕部疼痛、头部运动时眼震、耳鸣、视物不清、心慌、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失眠及胃肠道功能失调。其他症状: 焦虑、抑郁、记忆认知紊乱等症状。


颈椎病引起头晕、恶心有以下四大原因:

1.颈椎病累及颈部肌群,致使颈部肌肉长时间痉挛性收缩,肌肉的血流循环受到影响,游离出乳酸、5-羟色胺、缓激肤等致病物质,可引起头晕恶心。


2.颈椎病直接刺激、压迫或牵拉头部敏感肌筋膜组织引起头晕恶心。


3.病变刺激或压迫推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颈部其他交感神经,致使椎—基底动脉系统或颅内外动脉舒缩障碍而引起头晕恶心。


4.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因病变直接累及推动脉,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晕恶心。


常规颈椎X线检查很容易发现颈椎的退行性病变。


临床诊断颈椎病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椎间盘和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这是颈椎病的病变基础,是诊断颈椎病的先决条件,但不能仅凭这一点诊断颈椎病;

第二、在椎间盘和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出现邻近组织和结构受累,包括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


第三、与上述病理学改变一致的临床表现。

颈椎失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病因,包括除间盘退变外,非退变性因素如外伤、炎症肌张力失衡所导致的颈椎不稳定,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引发颈交感神经症状。其中最常见是寰枢关节半脱位。

寰枢关节骨错缝在临床医学中可称为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椎关节紊乱,在中医中又称“骨错缝”“筋出槽”。有研究表明寰枢关节骨错缝属于颈椎骨错缝 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生率可达80%,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伴有颈部症状如僵直,头晕、头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诱因较多,包括外伤性、自发性、先天性、 病理性、代谢性、退行性等,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青少年出现颈性头晕及头痛症状在临床中最常见的发病诱因多为患者长期头部姿势不良,加之运动量减少,造成颈椎生理曲度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寰枢关节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寰枢关节骨错缝。


当寰枢关节失稳时会刺激周围组织及邻近椎动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引起以头晕、头痛为主,伴颈部疼 痛、耳鸣、失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当颈2神经受到挤压刺激时,则会引起头痛、颈项疼痛等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可能是导致头晕、头痛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关节错位得到纠正,则相应的症状可能会消失。

王明杰博士表示,颈椎力学结构的失衡是颈椎病主要发病机制, 治疗关键是纠正椎间关节错位以及调整颈椎曲度, 恢复颈椎力学结构平衡。

正骨手法作为中医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有保守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旋转手法具有解除肌肉痉挛、纠正关节错位、 松解粘连、解除滑囊嵌顿等作用, 可以纠正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并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从而减轻或解除骨刺对椎动脉的压迫, 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正骨复位手法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紊乱引起的阻滞性缺血的有效手段,可解除颈项肌的痉挛, 通过旋转复位, 改善变窄的椎间隙, 调整小关节紊乱, 使椎动脉骨性通道通畅, 改善颈椎动脉的血供, 有利于脑血流的灌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