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结肠息肉与胆囊切除有关系吗?01

2021年09月10日 848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通过研究结直肠息肉患者的病例特点,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腺瘤性肠息肉患者血常规及血脂相关参数,为临床上对有胆囊切除史、甘油三酯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异常患者及早发现腺瘤性肠息肉并行内镜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结直肠息肉是指突出于结肠管腔内的赘生物,其发生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肠上皮出现异常增生,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食结构、慢性感染、遗传、肠道菌群失调、胆道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根据肠息肉有无癌变可能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样息肉,(1)肿瘤样息肉包括:腺瘤样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腺瘤病:包括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多发性腺瘤病;(2)非肿瘤样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样息肉等。
腺瘤性肠息肉在临床上最常见,占大肠息肉的70%~80%,目前腺瘤癌变率为1.4%~9.2%。腺瘤发生及癌变囊括以下过程:正常肠黏膜—肠上皮细胞损伤增生—腺瘤形成—癌变。腺瘤发生及癌变机制较为复杂,外界环境因素如饮酒、抽烟、饮食结构改变、遗传因素、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衡、慢性炎症等也可促进腺瘤形成及癌变。研究表明对于直径<5mm的息肉癌变概率仅为3%,然而直径>2cm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高达50%。多发性腺瘤比单发性腺瘤癌变率高,有蒂的腺瘤不易癌变,而广基无蒂的腺瘤癌变率较高。腺瘤样息肉位于肠远端部位,其发病率较高,并较易癌变。增生样息肉以及炎性样息肉极少发生癌变,极少数增生样息肉可进一步出现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成癌。
在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是第五类最常见癌症,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四。结肠镜检查可有效的用于癌前病变的筛选,电子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可达到该疾病的确诊。大肠腺瘤的处理原则是一旦发现即行摘除,并进行详细的组织病理学评价。对于炎性及增生样息肉可评估癌变潜能,选择观察随访或择期内镜下切除。目前肠息肉检出率及临床疗效较以往明显提高,但是由于结肠镜检查本身侵入性、人们意识缺乏、医疗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在临床上肠镜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在美国行结肠镜筛查的人群也仅在20%左右。此外,腺瘤样息肉术后易复发,据国内报道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20%-50%。且随着时间延长,复发率增高,肠息肉术后1年发病率为10.9%,5年后发病率高达52.6%。
胆囊作为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并规律的将胆汁释放入肠道中帮助消化。此外胆囊还具有一些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胆囊结石是指胆囊部位产生结石的疾病,临床上较常见。当前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最常见的手术方式。然而因胆囊切除导致胆囊功能丧失引起的相关消化系统疾病也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证实胆囊切除会增加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但与腺瘤性肠息肉相关性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本文选自龚裕洁,胆囊切除、甘油三酯以及NLR与腺瘤性肠息肉相关研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