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颈椎的“静默杀手”-后纵韧带骨化症

2018年08月21日 933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形成,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而出现脊髓损害及神经根刺激的症状,多发于颈椎,胸椎较少,鲜见于腰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日本人颈椎OPLL的发生率较高,5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约为3.2%4%,而在韩国的发病率仅为0.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T影像表现及示意图(图片引自网络)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非常缓慢,其间伴随着后纵韧带肥厚,只有当不断增生肥厚和骨化的后纵韧带挤压椎管超过了脊髓的避让空间,才会产生神经症状,这点不同于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颈椎病”,因此,它常被称为颈椎的“静默杀手”,当出现轻微的创伤时即可导致颈脊髓损伤引起四肢瘫痪。那么,如何早期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呢?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或者基因突变、多态性改变等,可能会促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其次,地域、种族和性别因素:亚洲、黄种人和男性都是高危因素;再者,高盐饮食、低动物蛋白摄入、稻米饮食及糖尿病患者易患病;还有,颈椎不稳、外伤或手术也是此病的高危因素;最后,骨代谢激素紊乱等,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等。总之,OPLL是一种多因素共同致病的复杂疾病其具体机制仍未明确。

颈椎OPLL早期的表现与颈椎病相类似,比如:颈肩痛、上肢疼痛、麻木、行走不稳表现以及颈部弹响、头痛头晕、高血压等不典型症状。

一旦怀疑患有颈椎OPLL,应立即去医院脊柱外科就诊,需要行颈椎X线、核磁共振(MRI)和CT检查,可以全面显示骨化物形态及脊髓受压状况,利于医生评估病情轻重及手术风险。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TMRI影像可以显示骨化物形态及脊髓受压状况

确诊颈椎OPLL后,少数患者需要立即手术,多数只需定期随访、避免外伤及减少可能致病的高危因素即可。同时密切关注神经功能变化,如果出现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重新评估。影像学检查显示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造成椎管明显狭窄、脊髓高信号改变、OPLL相关症状及体征明显异常的患者,应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如需手术治疗,建议至有OPLL外科治疗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就诊,因为目前对于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其手术风险比普通颈椎病要高,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手术而致延误病情,出现神经受损、肢体瘫痪,再进行手术效果均不佳。而且,主要风险以脑脊液漏、大出血为主,对于有经验的脊柱外科专业医生可以很好的控制风险,真正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恶化或者瘫痪的几率不到1%。因此,在当前技术和工具条件下,大多数颈椎OPLL患者不应因手术恐惧心理而耽误治疗。

对于前路手术还是后路手术治疗选择,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类比。假设椎管为一只鞋子,脊髓就像我们的脚,骨化的后纵韧带(蓝色)在鞋子的前方,前路手术就是把骨化块切除,恢复椎管的正常形态和容积;后路手术就是不处理鞋子前方的骨化块,通过后方延长鞋帮的长度,扩大鞋子的容积,使得脚可以后移,达到减压的目的(见图3)。图4为颈椎OPLL患者分别行前后路手术后的影像学表现。


颈椎管前后路减压示意图


前后路手术后的影像学表现


颈椎OPLL患者术后的康复同普通的颈椎手术。由于术后椎管容积扩大,脊髓缓冲空间增多,因此,轻微外力即可产生严重神经损伤的危险基本解除。但是,术后一段时间(一般为3-4周,具体根据术者要求),还应该佩戴颈托保护,必要时需行头颈胸支具保护,以暂时稳定脊柱,等待骨性融合。外出和乘坐交通工具时需要佩戴颈托,在家卧床时可以摘去。侧卧、平卧均可,枕头以“一拳高”为宜,无需去枕平睡。

近年来,随着对颈椎OPLL发病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基因检测、靶向治疗的发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或者通过基因治疗达到避免发生OPLL,免除外科手术的痛苦,我们拭目以待!

进一步内容请参照已发表文章:

  1. Peng Xu, Ce Wang, Hailong He, Guohua Xu and Xiaojian Ye. Spinal balance failure: A potential cause of spinal ligament ossification. Medical Hypotheses. 2011. 76(6): p. 908-10.(译注:脊柱失衡:脊柱韧带骨化形成的潜在因素)

  2. Hailong He★, Lingzhou Mao★, Peng Xu, Yanhai Xi, Ning Xu, Mingtao Xue, Jiangming Yu, Xiaojian Ye.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related genes identification using microarra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Gene 533(2014)515-519.

(译注:利用芯片基因表达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后纵韧带骨化相关基因)

  1. 许鹏,叶晓健,许国华,余将明,朱云荣,陈德玉,张伟,何海龙.《周期性张应变对颈椎后纵韧带细胞形态及凋亡影响的体外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11.91(11):786-789.

  2. 许鹏,叶晓健,许国华,余将明,朱云荣,何海龙.《改良贴壁法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成纤维细胞》.脊柱外科杂志.2010.8(4):224-226.

  3. 许鹏,何海龙,叶晓健.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与非遗传因素.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1):11-13.

  4. 许鹏,何海龙,叶晓健.机械应力刺激在脊柱韧带骨化发生中的作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4):1075-1077.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担任国际AO内固定协会会员(AO Spine)、北美脊柱学会会员(NASS)、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微创学组机器人技术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委脊柱康复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官、第二军医大学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导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青年审稿专家、《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编委和《Translational Surgery》青年编委等。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获得AOSpine FellowshipCAOS-NASS Fellowship并多次前往美国进修脊柱外科。


近年以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SCI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市、校、院级课题3项,主持军事论坛1次,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3项,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参与编写专著4部。

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10余年,以脊柱常见疾病的微创治疗与复杂疑难疾病的综合治疗为特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压缩骨折,微创通道治疗各型脊柱疾病等;在脊柱退变、外伤、畸形等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独到诊治经验与特色,如颈椎病、腰椎病(间盘突出、滑脱、椎管狭窄等)、枕颈畸形、脊柱侧弯畸形、脊柱韧带骨化病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