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2024年08月30日 26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化学剥脱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技术成熟的皮肤治疗手段,已在美容医学和皮肤科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化学剥脱剂,这项技术能够有效治疗痤疮、色素沉着、皮肤光老化等多种皮肤问题。本文将基于《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深入解析这一技术的概念、发展、适应证与禁忌证,并探讨其操作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临床应用提供详尽指导。

文 | 刘驰



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及发展史

01 概念

定义:化学剥脱术,又称化学换肤术,通过使用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表层或深层,引发可控的皮肤损伤,诱导表皮和真皮的重建,达到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痤疮、色素性疾病、光老化、角化性疾病等问题的治疗。

原理:化学剥脱术的原理包括角质细胞脱落、真皮重建和胶原蛋白生成,通过这些机制,改善皮肤的质地、色素沉着和表面细纹。

02 发展历史

古代使用: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古埃及,当时人们发现酸牛奶(其中含有乳酸)可以改善皮肤状况。

现代医学:从19世纪末期,苯酚、巴豆油、水杨酸等开始被应用于雀斑、黄褐斑和色素沉着的治疗。40年 代起,苯酚被用于治疗痤疮瘢痕。此后,Jessner溶液、Baker-Gordon溶液和α羟基酸逐渐开发并沿用至今。

技术成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化学剥脱术的概念和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现在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化学剥脱术的分类

01 分类

浅层剥脱术:主要作用于表皮层,使用的剥脱剂包括α羟基酸、β羟基酸等,适用于治疗轻度痤疮、色素性疾病。

中层剥脱术:作用于真皮浅层,常用剥脱剂如三氯醋酸(TCA),用于治疗痤疮瘢痕、皮肤光老化。

深层剥脱术:作用深达真皮深层,常用剥脱剂为苯酚,用于深度皱纹和严重光老化的治疗。



常用化学剥脱剂

01 浅层剥脱剂

α羟基酸(AHA):包括甘醇酸、乳酸等,常用浓度为20%至70%,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和轻度皮肤老化。研究表明,AHA可降低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促进表皮更新。

β羟基酸(BHA):如水杨酸,常用浓度为10%至30%,用于痤疮的治疗,尤其是油性皮肤的治疗。

Jessner溶液:含有14%水杨酸、14%雷锁辛和14%乳酸的复合溶液,常用于浅表剥脱或作为三氯醋酸剥脱的预处理。



02 中层剥脱剂

三氯醋酸(TCA):浓度在10%至50%不等,低浓度用于浅层剥脱,高浓度则用于中层剥脱。常用于痤疮瘢痕、水痘瘢痕、睑黄瘤等的治疗。



03 深层剥脱剂

苯酚:苯酚用于深层剥脱,常用浓度为88%,适合治疗深度皱纹和严重的光老化,但需注意其可能的系统性吸收风险。



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

01 痤疮及痤疮瘢痕

用于轻、中度痤疮的辅助治疗,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沉着。临床应用数据显示,Jessner溶液和TCA对轻度萎缩性和增生性痤疮瘢痕具有良好的疗效。

02 色素性疾病

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使用AHA和BHA等剥脱剂可通过加速表皮更新和减少色素颗粒,达到治疗效果。

03 皮肤光老化

通过剥脱表皮层改善细纹,刺激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重建,使皮肤变得紧实有弹性。

04 表皮增生性疾病

如脂溢性角化病、毛周角化病等,使用剥脱剂可有效改善皮肤增厚和角质堆积的问题。



化学剥脱术的禁忌症

01 绝对禁忌证

包括不切实际的预期、精神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者、妊娠和哺乳期、对剥脱剂过敏、瘢痕疙瘩病史、皮肤敏感状态、活动性感染性皮肤病等。

02 相对禁忌证

包括近期接受过激光、冷冻及其他皮肤磨削术者,半年内有口服维A酸类药物史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



化学剥脱术的操作方法

01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包括Fitzpatrick皮肤分型评估,考虑患者的皮肤耐受性和色素沉着的风险。详细回顾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医疗美容治疗史,并排除禁忌证。

知情同意:确保患者理解剥脱术的过程、可能的疗效和术后护理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02 具体操作步骤

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卸妆产品或洁面乳清洁治疗区域,必要时进行二次清洁以去除皮脂,促进剥脱剂的均匀渗透。

剥脱剂的涂抹:涂刷剥脱剂时应从低浓度开始,如甘醇酸的起始浓度为20%,逐渐增加浓度。涂刷顺序建议为额部、鼻背、下颌、面颊,避免随意重复涂刷。

中和与终止:对于需要中和的剥脱剂(如甘醇酸),使用10%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并通过红斑或白霜反应判断治疗终点。必要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残留剥脱剂。



03 术后护理

即时护理:术后即刻使用保湿面膜或冷敷缓解皮肤刺激感,并涂抹保湿产品。

脱屑期护理:术后3至7天内,治疗区可能出现脱屑或结痂,建议让痂皮自然脱落,避免强行撕脱。

防晒与保护:术后早期建议严格防晒,避免高温环境(如桑拿、泡温泉等)和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化学剥脱术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处理

01 常见不良反应

术中反应:红斑、刺痛、烧灼感等通常是剥脱术中的正常反应。若出现水疱或皮肤发白,应立即停止治疗。

术后反应:如持续性红斑(超过3周)、炎症后色素沉着、反应性痤疮、瘢痕等。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与剥脱剂的浓度和渗透深度成正比。

02 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术前严格评估患者的皮肤状态,术中密切监测皮肤反应,及时中和或清洗剥脱剂。术后加强保湿和防晒,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处理:如出现持续红斑,可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冷敷和医学护肤品治疗。对于炎症后色素沉着,外用氢醌、维A酸类药物可有效缓解。



化学剥脱术的临床应用与联合治疗

01 单独治疗

甘醇酸:常用浓度为20%至70%,治疗频率一般为2至4周一次,共4至6次为一个疗程。具体应用时,逐步增加浓度,以皮肤耐受情况调整治疗强度。

水杨酸:30%水杨酸用于浅层剥脱,常用于痤疮和毛孔粗大的治疗。治疗间隔为2至4周,3至8次为一个疗程。

02 联合治疗

剥脱术与激光的联合:如甘醇酸剥脱术与强脉冲光的联合治疗,可提高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治疗效果。激光治疗后,可在3至4周后再行剥脱术。

剥脱术与药物的联合:如甘醇酸或水杨酸与异维A酸的联合,适用于中重度痤疮的治疗,但需注意联合使用时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应加强保湿。



化学剥脱术的发展趋势

01 新型剥脱剂的发展

第三代α羟基酸:如乳糖酸(Bionic Acid),具备更强的保湿和抗氧化作用,特别适用于炎症性皮肤。

复合酸的创新:复合酸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多种酸类成分,利用缓释技术,在确保效果的同时减少刺激性,适用于多种皮肤类型。



02 适应证的拓展

新适应证研究: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正不断拓展,例如在治疗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03 联合治疗的前景

多种治疗的协同作用:化学剥脱术与激光、光电技术联合应用展现出更强的疗效和更好的患者耐受性。未来,化学剥脱术与其他新型皮肤治疗技术的结合可能会成为治疗皮肤问题的新标准。

      本指南详细阐述了化学剥脱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规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通过总结各类剥脱剂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本文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了全面的指导,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化学剥脱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联合治疗和新型剥脱剂的引入将进一步提升其临床价值。

引用文献:

[1]杨蓉娅,蒋献.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12(05):257-26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