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36条谣言!你知道吗?

2020年05月15日 83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糖尿病作为2019十大最受关注健康热词之一,网络上充斥者大量关于它的不实或错误信息。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本文结合36条谣言,向读者普及糖尿病诊断、治疗、饮食、监测及妊娠血糖管理的知识。

 

一、糖尿病诊断

1.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错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表明,90后的年轻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所以超重、血脂高或父母患糖尿病的人,应该从10岁开始,每年检查空腹血糖(正常3.9~6.1mmol/L)或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抽血测血糖(正常人7.8mmol/L),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2.有遗传,才得病。

不一定。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其患病的几率较普通人会高一些而非100%患病。其实,遗传因素只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方面的,肥胖、精神压力大、激素和口服避孕药等药物因素都影响糖代谢。

 

3.空腹正常,就没病。

不一定。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某人即使空腹血糖正常(3.9~6.1mmoL/L),但餐后2小时血糖或随机血糖11.1 mmol/L也可确诊,而正常人餐后2小时不会大于7.8mmol/L

 

4.没症状,就没病。

不一定。除了三多一少,糖尿病的起病形式还有其他表现,而一部分病人是因为毫无预兆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发现糖尿病的。大家应重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糖尿病,以便及时正规治疗。

 

5.糖尿病是绝症,好烦人。

太焦虑了!虽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目前没有还不能根治,但糖尿病是可控的,绝对不像某些绝症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只要血糖控制理想,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没有差异,完全不用过度悲观。相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控制血糖。

 

二、糖尿病治疗

6.没症状,就不治疗。

错误。糖尿病初期常虽无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高糖毒性会损害全身组织器官,一般5~10年内可发生慢性并发症,例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等到出现临床症状,悔之晚矣。

 

7.用药,会依赖。

不存在依赖。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终身用药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决定的,并不是所谓药物依赖问题。相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等药物还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呢,可延缓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8.控糖就是,少吃东西。

太绝对。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但过分限制饮食,不仅不会平稳降糖,还会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良及抵抗力下降等。糖友控制饮食时,必须保证保证每日营养的摄入。

 

9.控制饮食,可以不用药。

错误。虽然饮食管理是治疗的基础,但是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显示,单纯生活方式的干预并不能遏制糖尿病进展,必须适当的运动干预和应用针对性的降糖药物才可以控制病情。

 

10.不吃饭,也得吃降糖药。

错误。降糖药物需要长期规律应用,但是某餐不吃,其餐前降糖药物应停用,并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11.药物,都在饭前用。

并非如此,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用法也不同。例如,磺脲类等最佳服用时间为饭前,某些双胍类由于是酸性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可以饭后服用,而阿卡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却应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服。

 

12.西药,不如中成保健药安全。

错误。正规降糖药物都经过大量药物试验,经过国家批准才上市,其疗效确切,安全性有保障。而小广告上的特效药,只是个别商家为谋取私利,不顾病人安危,打着所谓中药、保健药、偏方药的幌子,其成分不明,连安全性都不能保证,更不别说降血糖了。

 

13.二甲双胍,伤肝伤肾。

错误。二甲双胍的很安全,并且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的首选药。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14.人能产生胰岛素,不用打。

错误。正常人体内每天会产生一定量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稳,而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自身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需要补充一定量的外源性胰岛素降糖,这种降糖治疗是最直接的治疗。

 

15.胰岛素,副作用大。

错误。虽然胰岛素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其副作用较小,患者不必对胰岛素产生恐惧,只要在专业医生建议下规范应用胰岛素,就能安全控制血糖。

 

16.血糖很高,才打胰岛素。

看情况。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建议,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就应用起始胰岛素治疗。

 

17.刚得病,不用打胰岛素。

错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建议,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空腹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就应该进行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

 

18.针头贵,可重复用。

错误。重复使用针头危害较大,比如针头堵塞、注射疼痛、针头折断、注射部位感染或产生硬结以及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

 

19.降糖,越快越好。

糖友,尤其是老年糖友,如果短期内降糖过快,可诱发低血糖及心脑血管病。切不可盲目追求,短期内快速降糖,在非急性状态下,应逐渐平稳的将血糖降至目标范围,这样机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血糖变化的过程。

 

20.病情平稳了,可以停胰岛素。

错误。应在保证血糖长期达标的前提下,在良好饮食、合理运动的基础上,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21.病人都能手术治疗。

不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的代谢手术适应证为,BMI32.5 kg/m2,暂不推荐25BMI27.5 kg/m2者手术。

 

三、糖尿病饮食

22.乳酸菌饮料,能降血糖。

错误。乳酸菌饮料不仅不能降糖、助消化或保护肠胃,它属于饮料,其糖分也不低,糖友应慎用。

 

23.无糖食品,不含糖。

错误。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它可能含有果糖、葡萄糖或麦芽糖等,并且其所含脂肪等也会增加热量。

 

24.粥养胃,能降糖。

错误。首先粥养胃无循证医学依据,其次粮食粥升糖速度较快,但血糖下降速度也快,血糖波动大,糖友应慎用。若喝粥,不能喝纯大米或小米粥,可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并且粥煮得时间也不要太长。

 

25.喝酒,不升糖。

错误。酒精会使血糖波动增加,空腹饮酒可能导致低血糖,而醉酒会掩盖低血糖的症状,使低血糖不能及时救治而危及生命,并且酒精导致肝功能损害等,所以糖友应避免饮酒。

 

四、糖尿病的监测

 

26.血糖,越低越好

错误。一般空腹血糖4.4~7.0 mmol/L,非空腹4.4~10mmol/L,若血糖太低,容易发生低血糖(3.9mmol/L),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27.没不舒服,就不测血糖。

错误。自我血糖监测可了解实时血糖水平,以便制定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方案。研究还发现,坚持自我监测的患者,其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及死亡率都明显的下降。所以,千万不能嫌麻烦而减少监测。

 

28.只测血糖就是自我监测。

错误。糖尿病的病情监测不仅仅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还包括体重、腰围、血压、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等相关检查。

 

29.只测空腹血糖就行。

错误。常用血糖监测点包括餐前、餐后及睡前,特殊情况还需要增加监测点,例如,出现低血糖症状应该及时测血糖,剧烈运动前后也要测血糖。

 

30.每天都要测血糖。

不用天天测。一般用口服降糖药时,可每周监测2~4空腹或餐后血糖。使用胰岛素者,需根据胰岛素种类测血糖,比如,使用基础胰岛素应测空腹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应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用餐时胰岛素应监测餐后,以便及时调整剂量。

 

31.只有扎手指,才能测血糖。

不用。传统血糖仪测血糖,不仅指尖采血疼痛,测试时还有各种不便,而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不需扎手指,仅仅像扫2维码一样用扫描检测仪轻松扫描传感器,就可以查看实时血糖了。

 

32.刚得病,不用查并发症

错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立即进行并发症筛查,如眼病和肾病筛查。

 

五、妊娠与血糖

33.怀孕了,血糖高点无所谓。

不行。高血糖对母亲和胎儿都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比如高血糖可导致早产、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增加;还会对围产儿造成巨大儿、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呼吸窘迫或新生儿低血糖等。将来子代远期也容易发生糖代谢异常及肥胖等。

 

34.怀孕前血糖正常,怀孕后就没事了。

错误。一般推荐所有的健康女性在妊娠2428都要进行妊娠糖尿病的筛查。

 

35.怀孕后查空腹血糖只要不大于7个,就是正常了。

错。空腹血糖>7.0mmol/L,是1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是妊娠糖尿病的标准。我国妊娠糖尿病的筛查标准是,空腹血糖≥5.1 mmol/L就能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了。只有空腹血糖<4.4 mmol/L,才能排除妊娠糖尿病。

 

36.怀孕了血糖高,绝对不能吃水果了。

可以吃。血糖控制不达标时,暂时不吃水果,但可吃黄瓜、番茄或白萝卜等代替水果。血糖平稳时,可在两餐之间,适量摄入低血糖指数的水果,如柚子,草莓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