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胰岛素使用的11个误区,你中枪了吗?

2024年05月27日 15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正确掌握有关胰岛素的保存知识和注射需知及技术操作,是维持血糖平稳、避免皮下脂肪增生、注射局部硬结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障。

     下面总结了胰岛素使用的常见11个误区并进行解答。

01 误区一  重复使用针头

     调查显示,在中国,超过80%的糖尿病患者重复使用针头,多数患者重复使用次数少于5次,也有45%的患者重复使用针头6次及以上。

     重复使用针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省钱和图方便。世界范围看,以下群体重复使用针头的频率往往更高: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成年人(多于儿童或青少年)及每日多次注射者。

1.重复使用针头可引起脂肪增生。

     调查发现,如果患者不重复使用针头,其罹患脂肪增生的风险会降低。未重复使用针头是与脂肪增生相关的参数之一。重复使用针头次数越多,脂肪增生的患病率越高。

     在重复使用针头的患者中,70%存在脂肪增生。在没有重复使用针头的患者中,57%的患者患有脂肪增生。

2.疼痛也与针头的重复使用相关,并且随着针头重复使用次数增多而增加。

     会造成针尖钝化和切面受损,针头表面的润滑层脱落,增加疼痛,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而重复使用针头时注射疼痛更大。

     与重复使用的针头相比,用过一次的针头上细菌更少,同时仅在重复使用针头患者的注射部位发现了炎性改变(皮肤发红)。

02 误区二  家人共用胰岛素注射笔笔芯

    糖尿病药物注射笔可分为胰岛素预充注射笔和笔芯可更换的胰岛素注射笔。

    胰岛素预充注射笔是一种预充3毫升(含300U)胰岛素的一次性注射装置,无需更换笔芯,用完后废弃。

    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有时会出现微量血液反流入笔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笔芯被另一名患者使用,会增加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风险。

    肉眼观察不到的微量血液由于其风险存在却不易察觉而更加令人担心。

    因此,即使一支胰岛素注射笔仅使用过一次,也有可能存在通过生物组织污染胰岛素笔芯的风险。

    如果另一位患者使用同一笔芯,即使换用一根新的针头也会导致疾病的传播。

    因此,患者之间绝对不能共用胰岛素注射笔的笔芯。

03 误区三 注射部位轮换方法不正确

    注射胰岛素后产生局部硬结和皮下脂肪增生是胰岛素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调查发现,虽然90%以上的患者声称自己进行了注射部位轮换,但是仅有15%的患者轮换方法是正确的。

    糖尿病患者从胰岛素注射治疗起始,就应学会易于遵循的轮换方案。随着治疗的进展,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注射部位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可以采取以下注射部位轮换方案:将注射部位分为4个等分区域(大腿或臀部可等分为两个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轮换。

    在任何一个等分区域内注射时,连续两次注射应间隔至少1厘米(或大约一个成人手指的宽度)的方式进行系统性轮换,以避免重复组织创伤。

04 误区四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选择不当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应选取皮下脂肪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

  • 在腹部,应避免以脐部为圆心、半径1厘米的圆形区域内注射。

  • 越靠近腰部两侧(即使是肥胖患者),皮下组织的厚度越变薄,越容易导致肌内注射。

  • 臀部注射时,应选择臀部上端外侧,因为即使是儿童或身材偏瘦的患者,该部位的皮下组织仍然丰富,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肌内注射的危险。

  • 大腿注射选择其上端外侧,而非膝盖附近,这是因为大腿上端外侧的皮下组织较厚,离大血管和坐骨神经也较远,针头导致外伤的概率较低。

  • 上臂注射可选择侧面或后侧部位,该部位皮下组织较厚,肌内注射风险较低。

        此外,还需考虑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差异性。

        不同注射部位吸收胰岛素的速度快慢不一,腹部最快,其次为上臂、大腿和臀部。

        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临床上胰岛素制剂可被分为超短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常规)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制剂(包括长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制剂(包括预混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超短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吸收速率不受注射部位的影响,可在任何注射部位皮下注射。

  • 短效胰岛素在腹部皮下的吸收速度较快,因此其注射部位首选腹部。

  • 考虑到低血糖的风险,必须严格避免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的肌内注射。

  • 胰岛素在大腿和臀部的吸收速度较慢,因此,基础胰岛素的首选注射部位是大腿和臀部。

  • 为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应尽量在睡前给药,避免在晚餐时给药。

  • 对于接受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进行运动的患者,必须给予低血糖警告。

  • 患者可在任一常见注射部位注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并采用适当的技术防止肌内注射,以避免严重低血糖。

  • 早餐前注射常规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首选注射部位是腹部皮下,以加快常规(短效)胰岛素的吸收,便于控制早餐后血糖波动。

  • 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首选注射部位是臀部或大腿皮下,以延缓中效胰岛素的吸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糖作用,可在任何常规注射部位进行皮下注射。

05 误区五 胰岛素保存不正确

    调查发现,23%的患者在胰岛素开启前并未将胰岛素放置冰箱保存;近半数患者在开启胰岛素后仍将其储存在冰箱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前并未将药物回暖即注射。

    胰岛素的稳定性易受各种因素(如温度、光照情况和振动等)影响。因此,必须关注可能缩短胰岛素有效期或者降低药效的各种因素。

    在低于0℃的条件下,胰岛素的活性会遭到破坏;一旦温度超过25℃,胰岛素的活性会降低。因此,保存胰岛素时,应避免极端的温度条件。

    未开封的胰岛素(包括瓶装胰岛素、胰岛素笔芯和胰岛素预充注射笔)应储藏在2℃~8℃的环境中,切勿冷冻,避免受热或阳光照射,防止反复震荡。

    已开封的瓶装胰岛素或胰岛素笔芯可在室温下保存,保存期为开启后1个月内,且不能超过保质期。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药物效价下降,因此,应减少药液开启后的存放时间。

    在抽取胰岛素之前,先确认是否存在结晶体、浮游物或颜色变化等异常现象,如有则不能继续使用。

06 误区六 胰岛素用前没有完全混匀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胰岛素锌混悬液和预混胰岛素为云雾状的混悬液,在注射前须摇晃混匀,若混匀不充分易造成胰岛素注射浓度不稳定,导致吸收不稳定,不利于平稳控制血糖。

    患者对于胰岛素混匀的方法却知之甚少。翻转是指将注射笔或笔芯上下充分颠倒,滚动是指在手掌之间的水平旋转。

    一种基于循证的方法是在室温下5秒内双手水平滚动胰岛素笔芯10次,然后10秒内上下翻转10次。

    每次滚动和翻转后,肉眼检查确认胰岛素混悬液是否充分混匀,如果笔芯中仍然有晶状物存在,则重复操作。

    应当避免剧烈摇晃,这会产生气泡,降低给药的准确性。

07 误区七 对皮下脂肪增生

    认知不足在中国,发现近30%的患者注射部位有皮下脂肪增生,超过50%的患者继续在皮下脂肪增生处注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糖尿病患者对皮下脂肪增生的认知不足。

    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或呈瘢痕样改变。

    这些病变称为皮下脂肪增生。脂肪增生为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

    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使胰岛素吸收减慢,胰岛素吸收波动性增大,胰岛素峰值水平降低,血糖控制效果下降。

    若患者的注射部位由正常组织变为脂肪增生部位,通常会观察到其血糖升高、波动性增加及不稳定。

    当注射部位由脂肪增生处变为正常组织时,如不降低剂量,患者则会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仅脂肪增生导致的胰岛素每日剂量增加11单位一项,基于中国庞大的胰岛素注射人群及超过一半的脂肪增生患病率,就会导致中国每年20亿元的医疗支出。

    糖友应经常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发生皮下脂肪增生,注意轮换胰岛素注射部位。如发生皮下脂肪增生,应停止在增生部位继续注射胰岛素,以减少皮下脂肪增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皮下脂肪增生会在停止胰岛素注射后不久自行消退。

08 误区八 不了解皮肤漏液

    中国约有30%的患者报告发现过皮肤漏液。漏液与疼痛、出血、不明原因的低血糖和血糖波动相关。

    发生漏液的患者平均每天需要多使用5单位的胰岛素,并且糖化血红蛋白稍高。

    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拔针后,针头发生漏液,是由于胰岛素笔的针头较为纤细,推注药液时药液注入体内的时间相对延长,且随着注射剂量的不断增加,注射后针尖所在的原部位药液吸收的速度会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减缓。

    延长针头留置时间可减少胰岛素漏液的现象。

    使用胰岛素笔注射在完全按下拇指按钮后,应在拔出针头前至少停留10秒,使注射药物有足够时间分散于组织中和在组织内扩散,防止药液渗漏。

    药物剂量较大时,可以超过10秒。如果使用胰岛素注射器,将内塞推压到位即可拔出,无需在皮下停留10秒。

    另外,可使用具有更宽内径的针头,以提高胰岛素流量(如超薄壁针头)。

    还可将较大的胰岛素剂量拆分,以减少每次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对于频繁发生皮肤漏液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09 误区九 没有掌握正确的捏皮方法

    注射胰岛素前,应逐一检查相应的注射部位,根据体型、注射部位皮肤厚度及针头长度,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捏皮注射及注射角度。

    当皮肤表面到肌肉间的推测距离短于针头长度时,捏起皮肤可使该部位的皮下组织深度变深,能够有效提高注射安全性。

    在腹部捏皮相对比较容易(非常肥胖的患者腹部皮肤紧绷除外),可使皮肤到肌肉筋膜的距离几乎翻倍(增加88%)。

    在大腿部位捏皮较为困难,平均增幅只有20%左右。

    在偏瘦受试者中,在大腿处捏皮实际上缩短了皮肤到肌肉筋膜的距离,和预期的效果恰好相反。

    臀部捏皮难度更大(很少需要),并且在臀部几乎不可能进行捏皮(自我注射患者)。

    选择上臂为注射部位时需捏皮注射。

    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

    如果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有可能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同捏起,导致肌内注射。

    捏皮时力度不得过大,以免导致皮肤发白或疼痛。

最佳顺序应当是:

①捏皮;

②与皮肤表面呈90°缓慢注射胰岛素;

③拇指按钮完全推下后(用胰岛素笔注射时),让针头在皮肤内停留10秒;

④以刺入时的相同角度拔出针头;

⑤松开捏皮;

⑥安全处理用过的针头。

10 误区十 注射胰岛素疼痛

    多数胰岛素注射是无痛的,极少会发生锐痛。

    糖尿病患者注射的不适感与3个关键因素有关:针头长度(及被穿透的组织层)、针头直径及注射环境。

    发生疼痛的原因还有针尖触及肌肉或筋膜、捏皮导致皮肤夹得过紧和重复使用针头。

    目前胰岛素针头长度已经由过去的12.7毫米缩短到目前最短的4毫米注射笔用针头,所带来的结果是疗效未变,创伤更小,输注药液更精准。

    针头直径也从25G改进到32G和33G,针壁更薄以保证胰岛素流速。

    出血很可能与注射疼痛相关,针头直径越细,引起的出血越少,因而疼痛减少。

    另外,通过增加切面来改善设计(如由3切面改进到5切面),同时又不失稳定性。

    所有这些改进措施都不断地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注射环境是指周围环境、针头外观及医护人员和家属的不安情绪。

    后者所表现出的不安情绪越明显,患者焦虑及所感受到的疼痛越严重。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发生注射疼痛的患者发现注入脂肪增生部位可减轻疼痛,于是继续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11 误区十一 不必要的焦虑

    当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的时候,很多糖友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担心胰岛素一旦使用就会上瘾,认为胰岛素是糖尿病晚期才用,用上胰岛素就代表自己基本没救了,其他药都无效了。

    很多糖友认为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极武器,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

    一些患者认为胰岛素是“危险的”,可能导致低血糖或体重增加,或者不想依赖胰岛素而惧怕注射,有的患者甚至认为胰岛素会导致失明、截肢或卒中等。诸如此类的认识误区让糖友们对胰岛素望而却步。

    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甚至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后,胰岛素的初次使用还是被延迟了将近5年。

    其实,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都是常用的降糖武器,在降糖力度上,胰岛素确实比口服降糖药强,但两类药物的选择上并没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之分。

    使用胰岛素完全是基于病情需要,并不是治疗失败的象征。注射胰岛素并不意味着糖尿病病情恶化,或者代表之前疾病管理是失败的。良好的血糖管理能带来短期和长期益处。当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健康状况及幸福感均可得到全面改善。

    胰岛素不仅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延长患者的生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