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经络穴位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疼痛上海疼痛年会交流论文

2017年11月13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摘要]目的:观察经络穴位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行经络穴位阻滞术;对照组常规抗病毒治疗而不进行经络穴位阻滞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天、1周、2周及4周时两组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1~4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HN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络穴位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络穴位阻滞带状疱疹;神经痛;亚甲蓝;PHN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生长繁殖,导致神经损害。常规治疗针对皮肤黏膜的损害可使用外用收敛涂剂;针对病因采取抗病毒治疗等。但是由于作用时间短,效果较差。近年研究发现,多种方法可帮助治疗本病,为了缩短疗程,降低PHN发生率,本研究采用无痛激化液经络穴位阻滞疗法治疗严重的带状疱疹神经痛,加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类;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3-2017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97例,为便于对照,剔除特殊部位疱疹病历17例。疼痛部位都在躯干胸背部和腰腹部;且都符合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21例,女19),年龄2676岁,平均(4725±87)岁,病程113周,平均(57±18)周,对照组40(24例,女16),年龄2981,平均(536±83)岁,病程l12周,平均(6922)周,疼痛部位与观察组相同。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者分别同时进行完全相同神经营养治疗和常规抗病毒治疗1周。口服镇痛药治疗,另外用适宜剂量的利多卡因、倍他米松B族维生素等配制神经激化长效止痛液,根据“阿是穴”和“华佗夹脊穴”。骶尾部可以采取长强穴注射。病情严重者可每天注射1次,每次阻滞38个穴位,病情减轻后,可根据疼痛程度间隔24d阻滞1次,持续1个月,1周不出现疼痛为治疗终止。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以及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对观察组患者加用低浓度亚甲蓝行经络穴位阻滞


13评定标准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0代表无痛,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最高为12分;并于治疗前后观察PNH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BPI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和组间均数用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1d1周、2周及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的程度更大,且每一时间段的疼痛分值都较对照组低(见表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1治疗前后BPI评分对照(分,±S)

   

22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d1周、2周及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疼痛的例数逐渐减少,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的发生率下降幅度大,且在每一时间段都较对照组低(见表2)

 

2治疗前后疼痛比率对照[n()]


23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生PHN的例数减少,经过统计学处理,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3)


3治疗后PHN发生率统计表



3讨论

3.1引起带状疱疹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侵犯神经或()神经节;使神经细胞发生炎症、水肿、出血、变性及坏死等病理生理性改变[1],在带状疱疹发病期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区域沿周围神经经络成簇分布的小水疱,且在疱疹发生部位及受累神经的支配部位有剧烈的疼痛和烧灼感。带状疱疹常伴有剧烈的神经痛,但多在发病后4周内消失,少数患者可持续数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常见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半年以上[2]。临床中对带状疱疹的治疗首先要应用利多卡因等镇痛药缓解症状;从国内外临床疼痛医学上看,PHN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固痛症之一,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性疾病,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如无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一般病史可以长达3年以上,病程长者甚至超过10[3]。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必然症状,发生早晚不确定,持续时间长,疼痛剧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但到目前为止,临床上传统的疗法和药物还不能有效而迅速的控制这种神经疼痛的症状。多项医学研究证实,在带状疱疹发作的早期阶段及时合理治疗会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行穴位经络阻滞注射神经激化止痛液治疗,可以快速缓解带状疱疹性神经疼痛,并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加速疾病痊愈。


PH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尸检表明,整个感觉通路均被累及,因此受累神经通路上多个区域都可能是引起疼痛的原因[4]。穴位经络阻滞“阿是穴”就是在病毒侵及的神经或()神经节附近区域进行注射治疗,使治疗覆盖所有病变组织,操作方法简单。其治疗疼痛的机制主要为阻断痛觉传导通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阻断性生物物质对交感神经及运动神经的略性刺激,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病变区域的经络的井穴和荥穴的正确处理,能起到泻火排毒,加速痊愈的作用。络穴能够通达脏腑,调和气血功能,尤其对于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3.2经络穴位阻滞方法具有泻火泄毒,调和气血之功能,使病变部位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之功。结合药物注射,起到持续治疗作用。同时发挥药物的营养神经、阻断疼痛、促进病变恢复等功效。Carter[5]认为,PHN主要是由于局部炎症反应而不是神经轴突的破坏,这个炎症反应涉及到快钠通道mRNA的调节,引起异常的放电从而产生疼痛。本研究中,对选择的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80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观察经络穴位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结果为:治疗后1d1周、2周及4周时两组B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也是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后1个月时PHN在观察组的发生率为25%,而在对照组则为175%。


3.3早期治疗至关重要,2周内进行正确穴位经络阻滞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发生PHN2周后治疗的发生1例,对照组两周内进行治疗的患者1例发生PHN4周后治疗的发生7例。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仍发生PHN的患者年龄为56岁以上患者,而且都是发病后2~4周开始治疗的患者,可能患者自身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有关[6],治疗太迟导致神经损害加重,恢复时间延长甚至不可逆。提示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中,早期治疗,使用药物结合经络穴位阻滞术可以快速控制病情,控制疼痛症状的进展,降低BPI评分,缩短病程,降低PHN的发生率,提高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愈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低浓度亚甲蓝的应用能大大提高镇痛效果,尤其是出现PHN后应用,镇痛效果和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治疗中应用经络穴位阻滞术越早,带状疱疹的治愈越快,治愈率越高。因此,带状疱疹一经诊断,在没有其他禁忌证时,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应尽早应用穴位经络阻滞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