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糖尿病并发症的十大信号,别不当回事!

2022年05月21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视觉信号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其发病率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当糖尿病患者眼前出现黑影或出现视力下降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一定要检查眼底,排除DR的可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逆转的,必须早发现、早治疗,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视力及眼底。视力、扩瞳查眼底,观察有无糖尿病眼底病变或进展情况,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口腔信号

     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口腔问题,如牙龈萎缩、牙周炎、龋齿、口腔黏膜感染(尤其是霉菌感染)、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这些都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病变、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钙质流失等有关。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处理。

皮肤信号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皮肤及外阴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皮肤疖肿、毛囊炎、胫前色素斑、糖尿病性水疱病、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多种皮肤病变,而且病情往往非常顽固,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发生溃疡、坏疽,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一旦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专科医生会在评估病友全身情况(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和局部溃疡的性质、面积和深度、有否感染以及下肢缺血程度等多种因素后,需要时做CT、核磁、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并经过多科协商(包括内分泌科、感染内科、骨科、血管外科等)慎重决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

神经信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肢体感觉异常,典型者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针刺感,症状往往两侧对称、远端比近端明显。到了晚期阶段,患者可出现痛觉、触觉及温度觉完全丧失。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建议:

1.所有T2DM患者确诊时和T1DM患者诊断5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B)

2.评估DSPN应包括详细病史,检查温度觉、针刺觉(小纤维功能)、踝反射、压力觉和震动觉(大纤维功能)。(B)

3.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B)

4.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或度洛西汀可作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初始治疗药物。(A)

植物神经信号

    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爱出汗,外界气温不高也没怎么活动就大汗淋漓,而且出汗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及上半身,下半身及四肢则基本无汗,这种情况往往提示支配汗腺的植物神经出了问题。有些糖尿病患者经常上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是出现顽固性腹泻,但又不伴有发热、腹痛及脓血便,这可能存在植物神经病变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高血糖还可能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多表现为排尿困难、小便淋漓、膀胱尿潴留以及张力性尿失禁。

肾脏信号

     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小便泡沫增多或夜尿增加,这往往提示患者尿蛋白排泄增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

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首次筛查始于

  • 1型糖尿病诊断后5年

  • 2型糖尿病诊断确立后

  • 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


筛查应包括

  • 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正常人UACR<30 ,UACR>300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所以说尿常规蛋白阴性并不能排除早期糖尿病肾病。

  • 血肌酐(计算eGFR):血肌酐能较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受损的情况,但非敏感指标。人体肾脏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肾脏损伤程度占到整个肾脏的一半以上(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于50%)时,才会引起血肌酐升高,所以说体检时血肌酐水平正常并不代表没有肾功能损害。临床上要根据血肌酐水平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价慢性肾脏病(CKD)的分期情况。

    心血管信号 

      某些糖尿病患者休息状态下心动过速,并且白天与夜间的心率变化不大(固定心率),还有直立性低血压,这些都是由于支配心血管的植物神经受累所致。此外,有些患者还伴有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眼前发黑,严重时会出现晕厥。

性腺信号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血管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性欲减退、阴茎勃起不坚,严重者可发展成完全性阳痿。因此,临床上对于因阳痿前来就诊的患者,应注意化验血糖,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骨骼信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较高,尿糖排泄增加,血液中的钙随尿大量流失;另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因而容易引起骨质疏松,患者可有腰酸背痛、驼背等临床表现。

精神信号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言语行为反常、神志不清、嗜睡等症状时,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了严重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低血糖时,往往没有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典型症状,而是突出表现为言行举止反常,有时甚至被误诊为“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