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胃食管反流病服用制酸药出现胃底腺息肉怎么办

2024年08月26日 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制酸药,尤其是质子泵抑制剂(PPI)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长期应用PPI的常见严重不良反应包括骨折/骨质疏松、维生素B12缺乏、社区获得性肺炎、肠道感染等。

长期服用PPI与胃黏膜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已受到关注。PPI对胃酸的抑制作用会导致胃泌素的产生增加,后者可导致壁细胞和肠嗜铬细胞样细胞增生,可诱导胃黏膜发生组织病理学变化。PPI可诱导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在内镜下可表现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息肉、多发性白色扁平状病变、鹅卵石样黏膜和黑点。多项研究表明,PPI治疗增加胃底腺息肉风险,且息肉的数量和大小与PPIs治疗的持续时间成正比。
  胃底腺息肉(FGPs)是指起源于胃黏膜层,突出于胃腔的良性隆起性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为淡粉红色广基息肉样隆起,可单一出现,也可成群出现。大多数FGPs位于胃底部或胃体部。FGPs是胃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少部分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烧心等临床表现。
  FGPs分为散发型和综合征型两类。综合征型FGP与家族性腺瘤息肉综合征(FAP)密切相关。散发型FGP与FAP无关,常孤立出现。PPI引起的FGP属于散发型FGP。
散发型/PPI相关FGPs与β-catenin基因突变有关,较少表现为异型增生。与普通人群相比,PPI相关FGPs并不增加恶性转化风险。一项对132例大型(>1cm)散发型FGP进行的研究中,经过3.2年的中位随访,结果显示异型增生的年发生率为2.6例/1000人,无一例发生癌变。而综合征型/FAP相关FGPs由腺瘤息肉病与APC肿瘤抑制基因突变有关,常表现为异型增生,且息肉体积越大,异型增生发生率越高。此外,综合征型FAP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
  良性FGPs通常是直径<1cm的无柄息肉,具有光滑轮廓。当内镜检查在胃体发现<20个具有FGPs特征的息肉时,无需活检。若息肉表面不规则、发红、糜烂或凹陷等不典型特征,可能提示异型增生和癌变,应切除并行活检。当息肉大小>1cm或位于胃窦部时也建议切除息肉,以评估增生性胃息肉等其他病理类型。一般来说,对于排除FAP的散发性FGPs患者,若存在给药指征,可在最低有效剂量下继续PPI治疗。然而,当息肉数量>20个或直径>1cm,呈现“铺路石”样外观,则应考虑停用PPIs。几项研究表明,即使散发性FGP存在异型增生,其癌变率低且进展缓慢,在息肉切除术后1-3年复查内镜即可。还有证据表明,停用PPI后,FGP会自行消退,无需随访内镜检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