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诊断及处理
2018年07月17日 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 病例概述
孙某某,男性,54岁,某政府机关中层干部,因“体检发现血糖、血脂增高10天”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无心悸、胸闷,无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患者平时喜食甜食及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每天活动量少、不锻炼。查体:身高171 cm,体重83 kg,体重指数(BMI)28.4 kg/㎡,腰围97cm,血压125/75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无减弱。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10 mmol/L,甘油三酯(TG) 3.91 mmol/L,总胆固醇(TC) 6.89 mmol/L,HDL-C(HDL-C) 1.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27 mmol/L,肝肾功能正常。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间歇性跛行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平素有吸烟及饮酒嗜好。其父亲和弟弟患有糖尿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连喜
2. 全科医生初步诊断与处理
1) 病史特点
1) 患者存在多项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肥胖体型、糖尿病家族史、腰围≥90cm、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但是血压正常。
2) 患者生活方式不健康,喜爱吃高糖及高脂食品,且有饮酒及吸烟不良嗜好,每日活动量少,不锻炼。
3) 患者既往体检有血糖、血脂增高,但是因为是轻度增高,所以患者并未重视。
4) 目前实验室检查发现高血糖、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故诊断初步考虑糖尿病伴血脂紊乱。
2) 初步处理
为明确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诊断,全科医生嘱患者禁食8小时后次日清晨接受静脉抽血,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血脂水平,结果为空腹血糖7.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8 mmol/L,TG 3.67 mmol/L,TC 6.92 mmol/L,HDL-C 1.07 mmol/L,LDL-C 4.33 mmol/L。根据检查结果,社区全科医生初步诊断患者为:糖尿病伴混合性高脂血症。之后,全科医生为进一步明确患者情况,进行了其他检查,结果如下:糖化血红蛋白6.8%,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为15 mg/g,尿常规正常。由于患者为新诊断糖尿病,故须转诊至综合医院以明确诊断分型及了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所以全科医生对患者给予转诊处理。
3. 内分泌专科诊治经过
患者被转诊至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后,接受了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餐后2小时C肽检测,同时检测了胰岛自身免疫标志物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根据检测结果(高胰岛素血症、胰岛自身免疫标志物阴性),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此外,专科医生还对患者进行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筛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筛查包括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摄片、肌电图等检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筛查包括颈动脉血管超声、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同时复查了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的检查。综合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血脂水平仍高于正常,且下肢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检查尚正常,在综合上述检查后,专科医生给该患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伴混合性高脂血症,给予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少饮酒等,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二甲双胍500 mg Tid控制血糖,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 20mg Qd 控制血脂及稳定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另外加用阿司匹林100mg QN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住院治疗9天后,患者血糖得到较好控制,故被转回社区继续治疗。
4. 全科医生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1)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特点
高脂血症临床上一般分为高TG血症、高TC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HDL-C血症。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根据调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的比率达到78. 51%,但是患者的知晓率仅55. 5%,血脂异常的总体治疗率仅44. 8%,已治疗者总体达标率更低,仅为11. 6%,以上数据显示我国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管理状况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2 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紊乱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胰岛素血症、腹型肥胖等代谢紊乱,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以混合性高脂血症多见,其特征性的血脂谱包括:空腹和餐后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TC水平和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更加重要的是,患者的LDL-C发生性质变化,更多地转变为小而密LDL-C,后者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更加强。
2)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诊断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国人血清TC的合适范围为<5.18 mmol/L (200mg/dl),5.18-6.19mmol/L(200-239mg/dl)为边缘升高,≥6.22 mmol/L (240mg/dl)为升高;血清LDL-C的合适范围为<3.37 mmol/L (130mg/dl),3.37-4.12mmol/L(130-159mg/dl)为边缘升高,≥4.14 mmol/L (240mg/dl)为升高;血清HDL-C的合适范围为≥1.04 mmol/L (40mg/dl),≥1.55mmol/L(60mg/dl)为升高,<1.04 mmol/L (40mg/dl)为减低;TG的合适范围为<1.70 mmol/L (150mg/dl),1.70-2.25mmol/L(150-199mg/dl)为边缘升高,≥2.26 mmol/L(200mg/dl)为升高。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该患者存在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故诊断为混合性高脂血症。
3) 2 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策略和目标
2 型糖尿病伴血脂紊乱患者是否需要调脂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等应建立在全面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基础之上,因此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心血管风险的评估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包括:(1)无心血管疾病,但年龄﹥40岁并有1 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高血压、吸烟、肥胖、微量白蛋白尿、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年龄>45岁、女性年龄>55岁、女性绝经期后等。(2) 无心血管疾病,年龄<40 岁,但LDL-C≥2. 6 mmol/ L(100 mg/ dl)或合并多个危险因素。极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病变患者,无论其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属于极高危人群。
根据该患者的临床特点:不仅合并多个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45岁、吸烟、肥胖等,而且已经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故属于极高危人群。
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的干预均应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作为基础,而且应该贯穿2 型糖尿病治疗始终。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调节(减少饱和脂肪酸及TC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限盐等。
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LDL-C的控制目标为: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LDL-C目标值<2. 6 mmol/ L(100 mg/ dl); 对于极高危患者,立即选用他汀类调脂药,LDL-C目标值< 2. 07mmol/ L(80 mg/ dl)。若经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治疗后仍未达到上述治疗目标,建议将LDL-C比基线降低30% -40%作为目标值,也可以合用TC吸收抑制剂等其他调脂药。
高TG 血症的治疗目标是TG<1. 7mmol/ L(150 mg/ dl),强调首先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后部分患者TG 可恢复正常。TG 在1. 70-2. 25 mmol/ L,首先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如TG 在2. 26-4. 5 mmol/ L,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开始使用贝特类降脂药;如TG>4. 5 mmol/ L,首先考虑使用贝特类药物迅速降低TG 水平。
低HDL-C血症的治疗目标是: 如伴高LDL-C血症,首要目标仍然是降低LDL-C; HDL-C的治疗目标: 男性>1. 04 mmol/ L(40mg/ dl),女性>1. 4 mmol/ L(50 mg/ dl)。可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或选用贝特类药物。
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是:强调首先严格控制血糖,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首要目标仍是降低LDL-C,可首选他汀类调脂药,如LDL-C已达标,TG仍≥2. 3 mmol/ L 改为贝特类或与他汀类合用。如TG> 4. 5 mmol/ L时首选贝特类药物,如果TG < 4. 5mmol/ L,应降低LDL-C 水平。
根据该患者的情况,属于极高危人群,TG、TC及LDL-C均不达标,故在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立即给予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首要目标是将LDL-C控制在< 2. 07mmol/ L,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血脂,根据血脂情况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5.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时机及监测频率
患者转回社区医院后,全科医生根据其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进行教育,要求其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增加运动、控制饮食等。并告知患者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血脂的监测:
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均应检测血脂水平,如果患者血脂正常且无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血脂水平的检测;如果患者血脂水平正常但有多种心血管风险因素存在,在诊断糖尿病后应当每3 个月监测血脂一次;对于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若仅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建议6 -8 周后复查血脂,决定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给予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初始治疗4 周后应监测血脂水平,若仍未达标,则调整治疗方案,4 周后复查;对于血脂水平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监测一次血脂。
6.降脂药物治疗中的若干注意事项
1)调脂药剂量与疗效
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已经比较明显,不宜为片面追求更低的LDL-C 目标值而过度增大药物剂量,必要时可与TC吸收抑制剂等其他调脂药合用。
2)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除非特别严重的血脂异常,一般不建议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需注意安全性问题,因为联合用药副作用明显增加。例如他汀类和贝特类联用时剂量应小、两药分开服用、严密监测、老年人需谨慎,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相对而言,他汀类和TC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的联用更加安全,临床可以考虑。
3)长期维持治疗的必要
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经调脂治疗,血脂达标后,仍需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以维持正常血脂目标值,从而可以更大临床获益。需避免血脂水平正常后就停用调脂药物,以防止血脂水平的反弹。
4)烟酸类降脂药的使用
由于烟酸类降脂药会导致糖代谢异常或糖耐量恶化,故一般不推荐用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必须使用,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5)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监测
使用调脂药过程尤其联合用药者应密切监测安全性,尤其在高龄、低体重、多系统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围手术期等患者更应加强监测。
他汀类降脂药物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是肝功能损害和肌病的发生,故意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建议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半个月监测肝功能,如用药前ALT>正常上限3倍暂不用药;开始治疗后如发生肝功能异常;建议减少他汀类剂量,并在调整治疗方案后半个月再次监测肝功能;如果AST和ALT 仍超过正常上限3 倍,建议暂停给药,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如果肝功能正常,建议每3 个月监测一次。
用药过程如有肌病症状包括肌肉疼痛或无力等,需立即检测肌酸激酶;如出现肌肉症状,且CK>正常上限5 倍即停用他汀类药物;如CK>正常上限3-5 倍,每周监测症状和CK 水平,如CK 逐渐升高,应减药或停药。
贝特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贝特类时,需要警惕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因此在治疗开始后半个月应该监测肝、肾功能;个别患者服药后也有可能发生药物性横纹肌溶解症,若有上述症状,则应该立即检测血CK 水平。另外,有胆囊疾病史、患胆石症的患者禁用,因为此药可增加TC向胆汁的排泌,从而引起胆结石,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