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51 对于口腔溃疡(“口疮”)治疗的几点思考

2019年07月03日 871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小儿口疮发生的原因,以外感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阴虚虚炎上浮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以上熏蒸口舌而至口疮。若口疮见于舌上、舌连溃烂者,多属心;口颊部、上腭、齿龈、口角糜烂为主者,多属脾胃。口疮、口糜,必须查其二便情况,若胃脘部有压痛,大便秘结或不秘结者,宜下。心火尿赤者,宜利小便。总之,或从心火以泻小肠,或从胃热以通腑。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杨东新

     《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蒲老认为此证有属“中虚脾热”者,常常借用封髓丹(出自《医宗金鉴》:黄柏、砂仁、甘草),取“补土伏火”之义,而收效甚速,较之通常清胃火之法另开一法门。所载3个病案可以说明,不再赘述。 下面谈一下对泻黄散的认识,这个方剂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它的特点是既清热化湿,更主要的是要散火健脾。主治脾胃伏火,热在肌肉。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这里的“脾胃伏火”是因为脾胃有湿热,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根据湿、热孰轻孰重要注意调整用量。在这种情况下,防风用量要进行调整,同时也退居次要地位,而以藿香为主。藿香既可以化湿,而且也可以升散、散伏火。这种情况一定要有黄腻苔。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苦能泻火,故用山栀;寒能胜热,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藿香;甘能缓脾,故用甘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或用何以不用黄连?余曰:黄连苦而燥,此有唇口干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栀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又问曰:既恶燥,何以不去防风?余曰:东垣己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山栀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藿香理脾肺之气,去上焦壅热,辟恶调中。石膏大寒泻热,兼能解肌。甘草甘平和中,又能泻火。重用防风者,取其升阳,能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   

   3.《方剂学》:本方证是由脾胃伏火熏蒸于上所致。脾开窍于口,故见口疮口臭,口燥唇干等症。脾胃内有伏热,故有烦渴易饥,不时弄舌等表现。方中石膏辛寒以治其热,山栀苦寒以泻其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彻此中伏火积热,故方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也属“火郁发之”的治则;更与石膏、山栀同用,是清降与升散并进,使能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藿香芳香醒脾,一以振复脾胃气机,一以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以甘草泻火和中,用蜜、酒调服,皆有缓调中上,泻脾而不伤脾之意。正如王旭高所谓“盖脾胃伏火,宜徐而泻却,非比实火当急泻也”。 临床中经常 有一种顽固性口腔溃疡,大人小孩均有的,而这些口腔溃疡都是脾胃虚寒而有伏火,舌质白,舌体胖,还有齿痕,脉不数,经常口腔粘膜溃烂,这样的情况要根据兼证的寒热,适当调整药物的用量,加健脾之品,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王绵之教授经常加用苍术,疗效较好。临床试用多例,均收满意效果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