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减肥药相关性肺动脉高压

2018年08月06日 758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肥胖的发病率都正在逐年增加。肥胖及其伴发的相关疾病不仅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肥胖患者易患2型糖尿病(2-DM),常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及某些肿瘤,导致致死率和致残率均明显增加。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姜蓉

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给肥胖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过多能量的摄入和体力活动的减少)也是引起肥胖越来越常见的主要原因。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肥胖的最基本的方法。但是,严重病态肥胖患者仅用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量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减肥目标,仅靠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量也难以维持某些肥胖患者已取得的减肥效果,因此临床上常常需要减肥药物或/和手术协助这些患者的治疗。

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年龄大于18岁的严重病态肥胖患者,即BMI>=40,或BMI介于35-40之间但是伴有多种与肥胖相关的疾病,经专业肥胖治疗医师内科治疗后效果欠佳或难以维持减肥后的体重,且不存在手术和麻醉禁忌症的患者。Dixon等人为严重肥胖的2-DM患者(BMI:48.2+/-8 kg/m2)施行了腹腔镜下放置可调节的Lap-Band手术,通过减小胃容积而达到减肥目的。50名患者1年后体重由原来的137+/-30 kg减至110+/-24 kg,BMI降至38.7+/-6 kg/m2,糖脂代谢及胰岛素的敏感性亦都有明显的改善,其近期手术并发症为6%,远期手术并发症为30%。

目前治疗肥胖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主要作用于中枢、可抑制食欲和增加饱感的药物。美国FDA批准用于减肥的此类药物包括:1.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类药物,如苯甲苯丙胺、苯二甲吗啉、芬特明、安非拉酮等,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12周;2.主要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血清素水平类药物,如西布曲明等。第二类为主要作用于外周、可减少营养物质吸收的药物。美国FDA批准用于减肥的此类药物-赛尼可(orlistat)通过抑制肠道脂肪酶减少肠道约1/3脂肪的吸收,从而达到减肥目的。研究证实,肥胖患者经赛尼可治疗1年后,可减少原来体重的9%(对照组为5.8%)。但是,它的常见不良反应大便失禁及油样便使其应用受限,尤其是在社交场所不能为人们所接受,9%的患者因此而停药。其它的减肥药物还有麻黄素、咖啡因等,通过增加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目的。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尚在研制开发中,如重组人体瘦素(leptin)、ß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

减肥药物有助于减少多余的体内脂肪,并能维持减轻后的体重。Weintraub等人曾在1992年报道芬氟拉明(fenfluramine)与芬特明(phentermine)联合应用(fen+phen)可使体重明显减轻并能维持达3年半之久。但是,早期的食欲抑制剂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肺动脉高压、心脏瓣膜病等使其逐渐退出了肥胖治疗领域。尽管如此,它仍然对目前应用的中枢减肥药物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有关西布曲明使人致死的报道亦使该药在意大利停止出售。至于食欲抑制剂与心脏瓣膜病的关系,各个研究所报道的发生率也很不一致,尚存在许多争议,在此,我们将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做个简单回顾。

富马酸氨基唑啉(aminorex fumarate:2-氨基-5-苯基- 唑啉)在60年代曾作为食欲抑制剂应用,但在70年代发现其与肺动脉高压明显相关,这使它在1972年退出了销售市场,也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口服药物可以引起肺动脉高压。在发病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4倍,而在用该药饲养的动物模型中却未能发现肺动脉高压,因此人体可能存在的遗传易感性导致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并且,随诊17年发现,停用该药后20例患者中有12例肺动脉高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Weintraub在1992年报道了fen+phen对治疗肥胖具有显著疗效,并在1996年得到了美国FDA的批准,截止到1997年已开出1800万张处方。但在1997年6月,Connolly等人报道,24例服用fen+phen一年的患者(全部为女性)出现了心脏瓣膜形态学的改变,并发生瓣膜返流。另外,组织学亦发现瓣膜表面存在有斑块样物质,病理学检查则显示病变瓣膜在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内有成肌纤维细胞的增生,与类癌或麦角胺引起的病变相似。回顾性心脏超声检查发现,20-30%服用fen+phen的患者有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或中度二尖瓣返流(美国FDA制定的心脏瓣膜病变标准)。此后在美国FDA的要求下,5个研究中心调查了食欲抑制剂与心脏瓣膜病的关系,发现高达37.1%的患者有超声诊断的瓣膜返流,而绝大多数为女性(占77-100%),其平均年龄为47-48岁,服用fen+phen的时间为6-24个月。这一结果导致该种药物退出了美国和英国市场。但是,这些早期研究没有患者服用药物之前的心脏超声资料,也无相同年龄、性别组成和体重的对照组。另外,多普勒超声的高敏感性可发现健康人群中亦有少数人存在瓣膜返流,而生理性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并不意味着将一定发展为病理性改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年龄为23-35岁的健康人群中,有1%的人存在中度以上的二尖瓣返流,1.2%的人存在轻度以上的主动脉瓣返流;而在平均年龄为54-55岁的健康人群中,轻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者则可占10.5%,也就是说,随年龄的增加瓣膜病的发生机率也增加,这可能与瓣膜的退行性变和/或主动脉瓣硬化有关。另外,肥胖和高血压也可影响瓣膜返流的程度,因此将年龄不相匹配的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显然不太合适。

Jick等人在1998年用以往计算机贮存的病人资料回顾性调查了9765例服用右旋芬氟拉明(dexfenfluramine)(简写为dexfen)或芬氟拉明(fenfluramine)或芬特明(phentermine)的患者,并选择了年龄、性别、体重与之相匹配的人群作为对照组。研究发现,右旋芬氟拉明组中的5例和芬氟拉明组中的6例出现了新的瓣膜病变,而芬特明组和对照组则无一例,这显示与食欲抑制剂相关的瓣膜病变发生率为0.1%。Burger等人在1999年对226例服用fen+phen平均时间为97天的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仅有3例中度主动脉瓣返流和3例中度二尖瓣返流。Kahn于1998年报道,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年龄、性别、BMI相匹配的对照组,发现服用fen+phen患者中的25.2%、服用dexfen+phen患者中的22.6%、服用dexfen患者中的12.8%发生了有临床意义的瓣膜返流。而在用药组原来已记录的60例患者中,当时报道的瓣膜病变发生率是38.3%。在Weissman等人于1998年做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中,1212例患者被分为新型缓释dexfen组、传统dexfen组和对照组,其平均用药时间为2-3月。在治疗1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有明显二尖瓣返流者在缓释dexfen组为1.8%,在传统dexfen组为1.7%,在对照组为1.2%,其P值无统计学差异。而有意义的主动脉瓣返流发生率则分别为5.8%、5.0%、3.6%,P值亦无显著差异。

上述报道的与食欲抑制剂相关的瓣膜病发病率从0.1%到38.3%,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大的差异呢?首先,早期的超声检查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临床医生竭力要发现用药患者中哪些人存在瓣膜病变,而这显然不同于常规查体,因此在评价患者的超声病变程度时,很可能会将边缘性的异常作过度的评价,从而得出不恰当的诊断。而进行超声诊断时,临床医生只有在对患者的用药史不详的情况下,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这一点是那些早期研究未能做到的。其次,药物剂量与时间的影响。当用药时间超过4个月时,患者发生瓣膜病的机率是用药3个月以内患者的7.4倍。再次,联合应用其它药物也会影响瓣膜病的发生,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那么,服用食欲抑制剂患者瓣膜病变的实际发生率应为多少呢?2000年报道的几个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应在5-15%,而对照组的发病率则在3-6%。

至于食欲抑制剂引起瓣膜病变的机理,研究显示可能与此类药物影响了肺对血清素的清除有关。芬氟拉明和右旋芬氟拉明主要刺激神经末梢和血小板释放血清素,并抑制血清素的再摄取,而血清素有很强的收缩肺血管的作用,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的增生,这可能导致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Eicholtz在1924年和Gaddam在1953年均发现如果没有肺循环,血液中的血清素(5-HT)将使肾血管严重收缩,肾脏也根本不可能存活。Thomas在1967年发现,经过一次肺循环,血液中98%的血清素可由于肺血管内皮内的单胺氧化酶脱氨作用而被清除掉。Agevine和Morita在1980s发现,食欲抑制剂的应用明显减少了肺对血清素的清除,从而使到达左心的血液中仍含有较高的血清素,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食欲抑制剂易导致左心瓣膜的病变,而类癌的瓣膜病变却多发生在右侧。Malzer在1999年的研究提示芬特明可能是种尚未被认识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此,联合应用食欲抑制剂将进一步降低肺清除血清素的能力。

西布曲明则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再摄取来减少食欲、提高代谢率,从而达到减肥目的。在长达2年的研究中发现,西布曲明可减少初始体重的5-8%(安慰剂组为4%),并能长期维持减轻后的体重,且不增加肺动脉高压和瓣膜病的发病率。

如同高血压易引起心力衰竭、脑卒中,血脂异常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一样,肥胖及其带来的危害亦不能忽视,而减少多余的脂肪可降低2-DM、高血压、冠心病及骨关节病等疾病的发生。高血压患者在停药后会血压升高,糖尿病患者停药后会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加剧,同样,肥胖患者也需要药物治疗。尽管中枢食欲抑制剂有可能引起瓣膜病变,但是如果谨慎选择所用药物、用药时间,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就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目前已有报道,在停止用药后瓣膜病变一般不会继续进展,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逐渐缓解。

众所周知,在1958年氯噻嗪用于治疗高血压之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依靠低盐饮食、药物(利血平、肼苯哒嗪、神经节阻滞剂)和手术治疗。目前肥胖的治疗就像当年的高血压治疗,赛尼可减少脂肪的吸收如同利尿剂减少体内的水钠潴留,胃部减容术如同交感神经切除术,而当今的中枢食欲抑制剂则相当于早期的抗高血压药物。在我们还未找到可作用于肝细胞、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从而调节脂肪代谢的肥胖治疗药物之前,还需要权衡治疗肥胖药物所带来的益处(如减少2-DM、心血管疾病及年轻患者的死亡率等)与其不良反应,从而给肥胖患者提供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