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

2018年11月30日 332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神经、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伴或不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及一侧或双侧腿部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由于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径、机体状态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自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可以适度活动或慢步行走。如为急性期可表现为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卧床休息也不能缓解。(2)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现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有时可达足底部。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无力感。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欢屈腰、屈髋、屈膝位。(3)下肢麻木、冷感及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冷、发凉。主要是因为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至。间歇性跛行的产生机理及临床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相似,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症状。(4)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中央型髓核脱出症,临床上较少见。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萎。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 3.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哪些体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主要是腰部、脊柱体征和神经根体征。(1)腰部、脊柱体征:①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多有侧弯,侧弯是使神经远离突出物,压迫缓解,减轻疼痛的保护性措施。② 腰椎曲度改变: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甚至可向后凸,这也是为减轻疼痛的一种保护性措施。③脊柱活动受限:脊柱各方向活动,如后伸、前屈、侧弯及旋转,均有不同程度限制。④压痛点:腰椎间盘突出症棘旁约0.5cm处可有压痛并可向下肢放射,以患侧明显。(2)神经根体征:①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其阳性率为90%以上,嘱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医师一手置于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人可抬高70度以上,如抬高不到30度,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即检查者将患者下肢抬高到最大限度后,放下约10度左右,在患者不注意时,突然将足背屈,若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用鉴别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压迫导致的疼痛和因肌肉等因素引起的病变。②健肢抬高试验(又称Fajcrsztajn征、Bechterew征、Radzikowski征):健侧肢体直腿抬高时,健侧的神经根袖可牵拉硬膜囊向远端移位,从而使患侧的神经根也随之向下移动。当患侧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神经根向远端移动则受到限制,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间盘在肩部时,则为阴性。检查时患者仰卧,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为阳性。③仰卧挺腹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做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此时,如果主诉患肢坐骨神经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④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但近年来亦有人用于检测腰4~5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其阳性率可高达85%以上。⑤抬头屈颈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平放,慢慢抬头屈颈,此时出现下肢放射性痛即为阳性。⑥感觉障碍:被挤压的神经根支配区有感觉(包括痛觉、触觉及温度觉)障碍。椎间盘突出主要侵及下位两条腰神经及骶1神经根,确定感觉改变区,临床最多见的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第5腰神经根,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感主要在小腿外侧,而腰5/ 骶1间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第骶1神经根,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感常以小腿后侧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呈阳性,如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此试验可能是阴性。⑦运动障碍:受侵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功能常减低。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使所支配的足趾背伸力减弱,占病例总数的71.5%。骶1神经根受损时,趾及足跖屈力减弱,常不能单用患侧足尖着地站立。⑧反射改变:膝反射在腰3、4椎间盘突出症时可降低,在腰4、5椎间盘突出时可无改变,但也可出现亢进或减退。腰5骶1突出时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者可达85%。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徐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