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colliquative tuberculoderm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本病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尤多见于青年女性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scrofular tuberculoderm)又称液化性皮肤结核(colliquative tuberculoderm),是结核杆菌所致的、最常见的皮肤结核病变之一。常伴有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淋巴结结核、骨和关节结核最多见。好发于颈部、腋下、上胸部、腹股沟等处。原发性的瘰疬性皮肤结核病,又称结核性树胶状样肿(tuberculous gumma),由血源性播散而来,结节常位于四肢,不与腺体、骨或其他组织相连接。病变特点是:初起表现为无痛性结节,逐渐发展形成溃疡或瘘管,有稀薄脓液排出。该病病程缓慢,可迁延不愈,形成慢性感染。

病因

继发于自身的淋巴结核或骨、关节结核。结核杆菌由感染病灶直接扩展,或经血行、淋巴管蔓延至皮肤组织引起皮肤结核。

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机体后,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但由于巨噬细胞未被激活,溶菌力弱,使细胞内的病菌不能被消灭并继续繁殖,而引起细胞浸润, 形成慢性肉芽肿。同时细菌抗原分别刺激B细胞及T淋巴细胞,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了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因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故体液免疫作用不强。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便释放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在组织形态上形成结节。
所以在组织病理上,早期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有淋巴细胞浸润,并可找到结核杆菌。损害较成熟时,可见结核性肉芽肿改变,由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中央是干酪样坏死,外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有时绕以坚实的结缔组织。病灶处胶原和弹性纤维皆毁坏,较少见到血管和淋巴管,但在边缘处可见有许多新生的血管和淋巴管。表皮初起时无变化,以后出现继发性萎缩。[收起]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机体后,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但由于巨噬细胞未被激活,溶菌力弱,使细胞内的病菌不能被消灭并继续繁殖,而引起细胞浸润, 形成慢性肉芽肿。同时细菌抗原分别刺激B细胞及T淋巴细胞,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了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因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故体液免疫作用不强。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便释放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在组织形态上形成结节。
所以在组织病理上,早期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有淋巴细胞浸润,并可找到结核杆菌。损害较成熟时...[详细]

临床表现

好发于颈部、腋部、胸上部及腹股沟等处,多见于儿童及少年。初起为深在性无痛坚硬可移动的皮下结节,约自豌豆至粟子大,表面皮色正常。结节迅速增大,并有新结节陆续发生,多数结节联结,成串排列,高出皮面。结节渐向皮肤表面发展,与皮肤粘连,表面呈深红色,最后软化破溃形成溃疡及瘘管,排出干酪样稀薄脓液。溃疡边缘甚薄,有穿凿,底面不平,肉芽生长迟缓。破溃的结节互相贯通,常一处复发,他处又复破溃,因此长时迁延,经久不愈。愈后遗留高低不平的条索状、带状或桥状瘢痕。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 可测定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阳性反应提示有过结核菌感染,或已建立免疫力;强阳性反应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2.涂片镜检 取皮损处脓液或干酪样坏死物直接涂片,查找结核杆菌。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透视或摄片 有助于发现肺结核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

诊断

1.病史 有器官或组织的结核病感染史。
2.典型的临床症状 带状分布的结节、溃疡、瘘管和不规则的束状瘢痕。
3.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治疗

1.治疗原则 皮肤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抗结核药常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方面应采取全身和局部治疗的综合疗法。治疗目的不仅治疗皮肤损害,必须同时根治内脏结核,治疗结束后,仍需作长时间定期复查,注意有无复发,及时补充治疗。
2.一般疗法 注意环境卫生及合理的生活制度,充足的新鲜空气、日光,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增强营养。食物宜低盐。酌情给滋补强壮剂。
3.抗结核药物治疗。
4.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
①肝气郁结,痰湿凝聚型:治法:健脾舒肝,除湿化痰,软坚散结。方药:柴胡10g、白术10g、赤白芍各10g、土贝母10g、连翘10g、夏枯草15g、半夏10g、海带10g、海藻10g、双花15g、郁金10g、僵蚕10g、枳壳10g。
②气血不足,阴虚内热型: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清热,托里排脓。方药:生芪30g、太子参15g、白术10g、茶苓10g、赤白芍各15g、当归10g、南北沙参各15g、地骨皮15g、石斛15g、秦艽15g、白芷10g、桔梗10g、花粉15g、贝母10g。
(2)单方成药:
①猫爪草30g代茶饮。
②硬结期:内消瘰疬丸、内消连翘丸、小金丹、散结灵。脓肿期:西黄丸。破溃期:八珍丸、人参养荣丸。
(3)外用药物:
①硬结期:可外用会芙蓉膏,阳各解凝膏,消化膏。
②破溃期:先用红粉纱条化腐生肌,后用紫色疽疮膏纳入疮口,外敷化毒散膏。收口期:可外用甘乳膏、龙珠膏。形成瘘管可用甲字药捻蘸紫色疽疮膏纳入窦道,脓尽后可用回阳熏药外熏后用蛋黄油纱条纳入,外敷甘乳膏。[收起]
1.治疗原则 皮肤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抗结核药常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方面应采取全身和局部治疗的综合疗法。治疗目的不仅治疗皮肤损害,必须同时根治内脏结核,治疗结束后,仍需作长时间定期复查,注意有无复发,及时补充治疗。
2.一般疗法 注意环境卫生及合理的生活制度,充足的新鲜空气、日光,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增强营养。食物宜低盐。酌情给滋补强壮剂。
3.抗结核药物治疗。
4.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
①肝气郁结,痰湿凝聚型:治法:健脾舒肝,除湿化痰,软坚散结。方药:柴胡10g、白术10g、赤白芍各10g、土贝母10g、连翘10g、夏枯...[详细]

预后

该病病程缓慢,可多年不愈。大片的瘢痕组织挛缩后,可致受损的局部畸形,致相应组织运动障碍。

预防

大力开展防痨宣传,对有传染性结核的病人及时隔离与治疗。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定期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