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关爱女性,关注产后抑郁

2017年08月03日 1101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据估计,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女性重度抑郁症终身患病率是男性的1.7-2.7倍。约有

33%的女性在其一生中会患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重度抑郁。


女性比男性更易患上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有:


(一)生理因素

研究表明,雌激素、孕酮、催乳素等体内激素的大幅波动与抑郁症发作有密切关系。

许多青春期女性会在无外界刺激、无重大烦恼的前提下经历失眠、入睡难、早醒或多梦等睡眠障碍,而看似无缘无故的睡眠障碍常常缘于体内激素剧烈变化,并且是抑郁症的前兆或表现。但家长及少女本人很少将睡眠障碍与抑郁症联系起来,因为在开始阶段,睡眠障碍并不一定伴有情绪低落或自我评价过低等症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睡眠障碍必然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女生的思维和性格,并在外因刺激下,最终展现为抑郁症。

同样,在妊娠期、产后期(包括自然分娩、剖宫产、自然流产和堕胎后)以及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的明显变化极易导致五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含量不足,从而诱发抑郁症。

  

据统计,20%的孕妇患抑郁症,其中10%为重度抑郁。10%的产后妇女会在产后12个月内得抑郁症,尤以产后4个月发病率最高。产后抑郁症患者中有30%-40%伴有焦虑,甚至惊恐发作。80%的围绝经期妇女有不同程度的心境障碍,自杀率高于同龄男性。

抑郁症不是女性的必得病,也绝非能自动痊愈或者光靠坐好月子就能消除的疾病,因此患病女性及其家人应高度重视、尽早就医,否则家庭生活必受严重影响。

(二)社会及心理因素

尽管现代女性地位远高于封建时代,但仍不足以改变男性在社会中更受重视这一状况。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要给予同样的教育和机会,女性的许多能力不亚于男性,甚至还会优于男性。但是,延续数千年的性别歧视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仍有许多男人在婚恋关系中倾向于抬高自己、贬低伴侣,将女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别无选择。还有不少女性自己接受甚至要求儿媳接受“女人就是比男人差一截”,“女人要以男人为中心”等观念。

许多女人可能有以下经历:

1、童年时被父母要求文静乖巧、压抑自己、支持他人。如有淘气、愤怒或攻击行为,常被威胁道:“你这个样子,没人喜欢你!”或者“你以后怎么嫁得出去!”。青年时期待嫁个好男人,并将自身命运托付给他。

 2、恋爱时追求一种极度亲密、黏在一起的感觉。误以为恋人就是自己的一切、没有爱情就活不下去、有了伴侣自己才算完整。接受对方贬低自己的言行,缺乏分手的勇气,担心找不到更好的男人,会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维系关系。

3、婚后忽视自身成长与进步。日常生活以家人尤其是子女为中心,将自身价值建立于子女表现之上。常常不自觉地利用子女来平衡与丈夫的关系。

 4、恋子情节严重,排斥媳妇与自己分享儿子甚至孙子的爱,与媳妇争宠。

过度恋子的母亲需要凭借儿子来满足自身安全感,拒绝儿子在精神及感情上独立,极易造成其新家庭与原生家庭界限模糊、矛盾丛生。因为多见儿子婚后与父母同住,所以婆媳常常不和。倘若女儿婚后和父母同住,有恋女情节的岳父也易与女婿龃龉不断。
    

婆媳关系绝非婆婆与媳妇的二元关系(多数人有这样的误解),而是婆婆、儿子和媳妇的三角关系。如果夹在中间的儿子/丈夫不承担责任,不协调好这个三角关系,婆婆与媳妇均易情绪失衡、走向抑郁。

作为儿子,男人要给母亲充分的关怀和问候,积极发现并回应母亲的需求,例如陪母亲看病,给母亲买东西,不让母亲觉得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作为丈夫,男人应主动分担家务和教育的责任,因为家庭是夫妻俩的家,需要共同努力、精心维护。现代社会,多数女性忙于职场,回家后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教育。如果丈夫将妻子的辛劳视作理所当然,便会作甩手掌柜,不愿做家务,不愿陪孩子。在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下,孤独无援的妻子容易劳而生怨、脾气暴躁。就算妻子是全职太太,虽未创收,却能节省开销、陪伴孩子,何况育儿常能累过上班。且不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丈夫的偷懒和失职必定损害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为图一己之安,丈夫常会抽身而去,将自己在家务、教育方面的职责转嫁给自己的母亲,令母亲扮演丈夫的角色,导致婆媳双方极其不适,甚至反目。因此,婆媳关系融洽的大家庭(原生家庭+新家庭)中必有一个尽职尽责的儿子/丈夫。

作为婆婆,女人要承认,陪伴儿子时间最久的不是父母,而是其妻子,因此夫妻和睦最符合儿子的利益。女人不要试图在精神上控制儿子或限制儿 子的选择权,因为儿子始终是独立的个体,和母亲再亲密也终有离别的一天。女人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学习技能等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不能将儿子当作自己唯一的关注焦点,更不能把儿子看成永不长大的孩子,要求儿媳像妈妈或佣人那样照顾、伺候他。对待孙辈,不应将其视作家族私产,仿佛和儿媳无关或关系不大。不应将孙辈的地位明显置于儿媳之上,也不要试图取代儿媳,在孙辈前扮演母亲的角色,独占教育话语权。理智的婆婆会鼓励儿子做个男子汉,承担起丈夫/父亲的责任,并会尊重儿媳在新家庭中女主人的地位,绝不将她视作自己儿子或自己家庭的附属品、点缀物。

不论好坏,亲生父母就是人生命之源,无可替代,无可否认。我们在心里要承认亲生父母,要给予他们地位。如果装作他们无关紧要,能被任意取代,就会引发诸多矛盾甚至疾病。

作为媳妇,女人应体谅、善待婆婆,尤其想到她为你培养一个好丈夫时更要感恩。但若在内心将婆婆视作亲妈,却极易导致矛盾:一则会对婆婆期望太高,盼她嘘寒问暖、急你所急,结果大失所望;二则会对婆婆口无遮拦、想啥说啥,得罪婆婆而不自知。明白亲妈是亲妈,婆婆是婆婆,不是要人厚此薄彼,把婆婆当外人甚至路人,而是因为在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社会角色和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角色不能被替代。婆婆和亲妈角色不同,把婆婆当亲妈,亲妈地位何在?无论亲妈多么让你不满,她都是你生命之源,你通过她才能来到人间、经历一切。其次,责任和角色要相称。想让婆婆承担亲妈的责任,对你投入大量关注和精力,实际上是强人所难、苛求于人。

同时,媳妇要积极承担在家务和教育方面的责任,扮演好妻子/母亲的角色,尤其不要将此育儿重任转嫁给婆婆,令其身心俱疲。如果形势所迫要请婆婆照看孩子,就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积极补偿婆婆的付出。婆媳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媳妇要尽力避免婆婆既劳且怨。万一有婆媳闹僵的情形,女人无权阻止丈夫孝敬婆婆,因为承认、尊重和善待母亲是每个人的义务,也不应限制自己儿子同婆婆的交往,不将儿子卷入大人恩怨,何况祖孙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总而言之,每个人若能角色清晰、各尽其责并相互体谅,必能避免尖锐矛盾。新家庭和原生家庭应有界限,每位成员的付出和得到应维持动态平衡才能避免心理失衡。

女人比男人更易患上抑郁症。关爱女性、让女性免受或少受抑郁症的折磨,却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责任,因为抑郁症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只影响患者本人。

良好的两性关系有赖于男女双方的自爱、平等及自我完善。如果女方珍视自己、不断进步,她便不会因为心灵空虚而想过分依赖男友、丈夫甚至子女,更不会牺牲健康(例如为了顺从男人而过早、过频同房以及堕胎等)来维持关系。如果男方多点自信、平等待人,他就不会苛责女友、妻子和儿女,更不会以贬低、控制他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感。

健康的家庭中,每位成员既能精诚合作,又能独立自主;既能满足集体利益,又不忽视个人需求。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具有优先权,因为夫妻关系越稳固,子女就越能安心做自己。父母能通过自己及相互支持来获得各种满足,而不必利用子女来满足自己。父母会告诉女儿,女人和男人一样珍贵,一样可以主导自身命运。爱惜自己、提高智慧比取悦他人更有意义。父母也会乐见儿子婚后与媳妇相亲相爱,并且不会因此产生失落感、嫉妒感和干涉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