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痛风性肾病的发生机制

2021年03月11日 80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尿酸性肾病,亦称痛风性肾病,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而引起尿酸及其结晶沉积于肾脏,造成肾损害的一类疾病。其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管和间质,临床表现为慢性高尿酸血症,轻中度蛋白尿、酸性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多伴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水肿、关节肿胀等。既往对痛风或高尿酸血症造成肾脏损害的认识仅限于尿酸性肾结石病、急性和慢性尿酸性肾病,然而,对于一些无痛风发作、血尿酸轻度升高,尿检正常或轻微改变,肾功能逐渐减退的“无症状性高尿血血症”患者,临床医生往往忽视了血尿酸对肾脏的影响。如果这些患者行肾活检检查,应着重观察尿酸引起的球前血管病变、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研究证实,尿酸与肾脏的关系绝非仅限于滤过、分泌及重吸收。当血清尿酸升高时,可引起肾内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高尿酸不仅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活性,还提高血浆肾素水平并通过血管紧张素II导致系统性高血压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产生肾小球内“三高”,尿酸还有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影响前列腺素的产生等作用。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风湿免疫科张舸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