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腿麻、腰部酸痛这是怎么了?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2018年07月18日 81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人体作为一台极端精密复杂的 “仪器”,为协调各器官、组织与细胞的活动,需要发达的 “交通系统”作为保障。脊柱作为“交通干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久坐、长时间驾车、外伤等因素,脊柱这条“干道”也会遭遇交通拥堵——椎管狭窄,其中尤以腰椎为甚。如何疏通腰椎这条交通干道?本刊请教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微创中心主任贺石生副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张海龙

拥堵表现

阵发性跷脚是典型症状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里程碑,虽使双手得到了解放,却从此给脊柱加上了沉重负担。年轻人关节软骨、韧带等结缔组织弹性较好,即便是剧烈运动带来的冲击也能吸收掉。而一旦人到中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椎间盘等组织的含水量逐渐下降,就像老化的橡皮垫一样,弹性大大降低。除此之外,维护脊柱稳定性的韧带也会增生肥厚。

据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微创中心主任贺石生副教授介绍,椎管内供神经和血管通过的空间本就十分狭小,如今硬化增生的椎间盘和韧带再来凑热闹,腰椎管难免会发生“交通堵塞”。下肢的感觉和运动要靠神经的支配,腰腿部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要靠血管。如今腰椎管发生“拥堵”,神经和血管受到压迫,后果不言自明。缺血以后的神经无法自如地支配双下肢运动,老人就会感到两条腿没有力气,走路困难,甚至一瘸一拐。稍事休息后,神经和血管受到的压力有所减轻,腿部酸胀不适、跛行的症状就会改善。所以,阵发性的“跷脚”是腰椎管狭窄的典型症状,千万别再以为长时间站立、行走后腰酸背痛是年龄增长的必然。

起床时酸痛症状为最轻

腰酸腿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很多人会将其归咎于“风湿”。虽然风湿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它和腰椎管狭窄的症状有显著不同。风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功能的紊乱,使得关节软骨、韧带等结缔组织受损,患者会有“晨僵”的典型症状。所谓“晨僵”,就是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疼痛、运动受限,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身,各种不适可显著缓解。

而腰椎管狭窄恰恰相反。贺石生副教授指出,经过一夜的睡眠,椎间盘和韧带不受体重的压迫而得到充分放松,对神经和血管的压制也有所改善,所以,刚起床时的症状是最隐匿的,甚至感觉不到任何不适。活动一段时间后,全身的重量再次压到脊柱上,腰椎管腔再度狭窄,酸痛不适的症状卷土重来。除此之外,腰椎管狭窄还有一个典型症状——当人体处于直立状态时不适加重,弯腰后有所缓解。

疏通方案

仅靠拍摄腰椎X光片还不够

不少中老年人持这样的观点——反正每年体检都要拍片子,不用担心腰椎管狭窄“偷袭”。从专科医学角度来看,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X光虽然能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影像,但却无法显示软组织的影像。在X光片上,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所在的部位呈现“空缺”状。医生只有根据“空缺”周边的骨骼影像,才能间接判断出软组织的形态和健康状况。再加上X光是将立体的影像投射在平面上,就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空间想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仅靠每年拍摄一张腰椎X光片,难以及时、准确地提示腰椎管的狭窄。磁共振作为新一代医学影像设备,堪称腰椎管狭窄诊断的“金标准”。磁共振成像是借助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来实现的,因而对软组织的显像特别清晰,而且不会给人体造成辐射伤害。

轻症患者或可尝试保守治疗

腰椎管这样的“交通要道”发生了“拥堵”,单单借助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当病程处于早期,局部酸胀和跛行的症状轻微时,通过服药、物理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虽然一些解热镇痛药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长时间服用会带来消化道刺激,甚至导致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的损害。牵引、热疗等物理治疗,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无法使疾病断根。再进一步,还可采用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

上述三种保守疗法,无论采用哪种,其治疗机理都是减轻、改善压迫造成的炎症反应。因此,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无法彻底斩断病根,心理安慰大于实际效果。专家建议,轻症患者或许可以尝试保守疗法,当症状发展到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时,并且经过各种保守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还进行性加重者的病人就应该考虑手术。

微创减压助力患者驱除痼疾

提到外科手术,相信很多人都会心中一震,甚至马上联想到巨大的伤口、大量的出血……不可否认,这些的确是传统疗法的图景。长期以来,全椎板切除一直是治疗椎管狭窄症的标准手术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在脊柱的后面开一个12-15厘米,甚至更长,更可怕的是需要把背上的肌肉用力地剥离牵开,然后再把椎管后壁切除掉。这种手术方法切口大,对肌肉损伤很重,同时又切除了整个椎管的后壁,所以手术后容易引起脊柱的不稳定,而且手术出血比较多。

如今,随着医生对椎管狭窄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特别是手术显微镜、内窥镜的发展,已经可以采用微创的方法来治疗椎管狭窄症了。微创方法是借助内窥镜或者显微镜的帮助,在背上开一个小口,一般仅有2 -3厘米。如果狭窄范围比较长,口子可开得再长一些。通过肌肉间隙到达椎管后壁,然后在椎管后壁开一个“窗口”,对椎管后壁和前方进行潜行的扩大。

阅读延伸

哪些患者需要接受微创手术

■ 经系统的保守治疗后,仍有腰腿疼痛,而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 行走距离较短或者短时间站立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和双下肢麻木。

■ CT或MRI检查发现椎管狭窄很严重,而且神经压迫明显,出现下肢的疼痛、麻木或者肛门周围麻木。

■ 椎管狭窄还合并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 CT或者MRI上发现整个椎管中央和两侧都十分狭窄。

知识链接

腰椎管狭窄的预防

1、床铺要软硬适中,避免床褥过硬或过软,以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睡觉时头颈部要呈自然中立位,双髋双膝稍屈,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防止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因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劳损。

2、正确用腰。搬抬重物时,髋膝弯曲下蹲,腰背伸直,重物紧压身体后,方能用力起立和迈步。当在背或扛重物时,胸稍前弯,髋膝稍屈,迈步稳,步子不宜大;用腰时间过长时应改变腰的姿势,多做腰部活动,防止逐渐发生劳损;对于使用腰部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可配戴有保护作用的宽腰带。

3、坚持腰部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使腰椎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加强腰肌及腹肌练习。腰肌和腹肌的力量强,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对腰的保护能力加强,从而防止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发生。

4、坐立或伏案工作不要太久,要避免因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所带来的软组织疲劳,剧烈运动前,注意准备活动及保护。

5、平时要多注意保持合理的姿势与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腰椎管狭窄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宜坐位或低头过久等。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开始,养成良好的姿势来预防腰椎管狭窄。

专家名片

贺石生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微创中心主任。擅长于各种脊柱疾病的微创手术、脊柱侧弯、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颈腰痛保守治疗,尤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及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微创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本文栏目:晨报健康周刊 作者:解雯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