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疑问医答】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2022年07月14日 777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如果不幸患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那么唯一的根治办法就是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在选择手术和忍受病痛之间,让患者最担心的就是手术的风险。很多患者会认为,手术涉及到开颅,牵涉到神经,那肯定涉及到的器官组织很多,作用机理很复杂,手术过程很艰辛,手术风险很大。真的是这样吗?

  西安交大一附院颅底颅神经疾病诊疗专家组姜海涛教授表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美国神经外科医生Jannetta首创的,应用到了临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稳定的手术。

  相对于与传统的开颅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在颅骨的开口骨窗只有硬币大小,顺着正常的解剖空隙进行操作,整个过程在高倍数的显微镜下完成,可以清晰看到血管和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影响手术风险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如果手术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在手术开展之前,做好术前评估、手术技巧、并发症的防控处理,就可以将手术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和可处理的范围,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并发症

  面瘫和听力障碍是MVD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操作过程中对面、听神经,特别是神经根部直接的机械性损伤,或在剥离移动责任血管及放置减压棉片时损伤血管与神经、脑干之间细小的穿枝动脉,特别是面听动脉。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西安交大一附院颅底颅神经疾病诊疗专家组,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与3D打印技术,降低手术风险。

  1.利用多模态影像数据配准融合和三维重建的方法构血管神经结构,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同神经及脑干的关系。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

  2.多模态技术可以让术者更直观的、准确的对有无神经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部位及特点做出判断,对手术策略制定及术中寻找责任血管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术中寻找责任血管的手术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

  3.同时打印3D模型,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

  神经电生理监测主要用于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它就像一个身份认证系统,手术中在对可疑的“责任”血管进行减压操作时,监测系统实时观察面肌痉挛患者异常波的情况,一旦“责任”血管找到了,监测系统就会立即发现,这样很容易找到血管,并充分进行减压。而且减少了过度寻找血管的过程,极大的减少了对相关神经的骚扰。当手术中对相应的神经产生损伤时,监测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降低损伤。神经电生理监测也被医生形象的称为,手术中的“第三只眼”。

  西安交大一附院姜海涛教授2021年完成显微血管减压手术200余例,术后及长期随访其治疗效果满意率98.83%。医生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锤炼提升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所以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应选择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手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