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小脑萎缩中医治疗用药猛,择药专,取重剂以刈病根

2022年11月07日 140人阅读

小脑萎缩是以病理改变命名的一种脑病,多指人体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并有轻度胶质增生及脑动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

多见于中风后脑萎缩、脑动脉硬化性脑萎缩、老年痴呆性脑萎缩、颈椎病及脑外伤后导致脑供血不足性脑萎缩、小儿窒息后缺氧性脑萎缩等。脑CT和MRI检查可见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脑室脑池扩大。

小脑萎缩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以老年人多发,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作用,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此病渐有年轻化的趋势。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治疗小脑萎缩主张以辨证准确为前提,用药猛,择药专,取重剂以刈病根。

中药的剂量在小脑萎缩临床治疗中有着关键性作用。

中药的剂量选择需要衡量多方面因素,大剂量用药自古有之。褚尊贵大夫强调,医者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诊查患者体内邪正盛衰情况,结合药材质量等因素进行考量,视病情需要可加大剂量。

因此,“行气阳明汤”处方中部分药物剂量要大于常规剂量。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治疗小脑萎缩时剂量偏大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痿病的病程较长,久病必伤其正,治疗上首先要固本培元,通经活络,只有体内正气回复,方能使药物作用得到发挥

。其二,痿病一般呈渐进性发展,其治疗较为棘手,需应用较大剂量才有“重剂起沉疴”之效。

但处方剂量并非越大越好。

在临床实际中,仍然要注重辨证用量,尤其是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调整剂量。

以组方中黄芪和当归的剂量为例。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两者在“补阳还五汤”中的经典剂量之比为120:6,这样的比例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偏枯”等气虚血瘀证时是合适的。

然而小脑萎缩有病程长、五脏虚损的特点。所以,在治疗小脑萎缩初期应用此药应要防止虚不受补的拒药反应,不宜骤用大剂量黄芪,但剂量过小又难以发挥黄芪补气、行气、扶正的作用。

因此“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严格规范了黄芪用量,在使用的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弥补了自清代以来沿用“补阳还五汤”的不足之处。

另外,在小脑萎缩的临床治疗中,要灵活运用抗老药物,在重视补虚的同时,适当地用些行气血,利水道的药物。

如当归、丹参、鸡血藤、红花、山楂、泽泻、茯苓等,以助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促进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又构成了延缓脏腑衰老的另一重要方面。

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多年来,从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证明,对防治老年体虚做出积极贡献。

如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原因为脑脉络瘀阻,气滞血瘀引起。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有扩张脑血管,降低脑部阻力,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营养作用。这种活血化瘀药,不仅用于临床治疗疾病,同时对中风易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都会收到积极效果。

除此,“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告诫,小脑萎缩诸痿症证情凶险且反复多变。患者求愈心切,若医生也急切求功,极容易中西杂进,甚至反复叠加,不仅徒增肝脏负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始为医病,继为医药”的局面。

故临证时必须辨证论治,既有重点,又照顾全面,并遵循疾病之规律,只要方药见效,就应坚持原法,随证加减,决不能轻率改弦易辙。实践证明,只要守法不辍,持之以恒,终可见功。同时还要注意生活调摄,做到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劳逸得当,饮食合宜。这些对于保证药效和康复都有很大的关系,切勿轻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