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肿瘤患者发热,无外乎几种原因,有些感染造成,有的不感染也发热

2019年12月21日 100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肺癌病人在住院化疗之后出现发烧症状是比较常见的,一出现发烧,家属就会焦急万分,恨不得马上让体温降到正常。其实发烧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清除致热源的表现之一。一般来说,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之外,通常使用物理降温就足够了,不要急于使用退热药物,而应该首先确定发烧的原因,对因治疗。

肺癌患者发烧可能为四方面原因。

1.单纯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真菌等侵入人体引起的发热。不少晚期肺癌病人由于肿瘤阻塞支气管,合并阻塞性肺炎。再加上化疗期间免疫力下降,各种病原菌更容易侵入肺部并滞留,引起肺部感染。此外,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毒性,肠道功能紊乱,细菌侵入消化道或者肠道内本身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可能会引起肠道感染。有深静脉导管的病人也有可能是导管相关性发热。总之,化疗后出现发热要首先要明确是否为感染所致,可以查胸部CT,查血培养、痰培养、大便培养等找出病原菌。由于化疗药物对白细胞的杀灭,即便是细菌感染,血象有可能并不会太高。但C反应蛋白、血沉和降钙素原有可能会明显增高。同时,可以查G实验和GM实验排除真菌感染。

2.粒细胞缺乏性发热 急性粒细胞缺乏是指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在0.5×10^9/L以下,这些患者在临床上通常会由于中性粒细胞的缺乏而出现免疫力极度低下,从而继发感染,出现高热,体温一般超过38.5℃。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比如紫杉类、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依托泊苷和铂类对骨髓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白细胞下降,少数病人发生四度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性发热主要原因在于感染,粒细胞缺乏持续一周,感染发生几率为100%。针对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有专门的治疗指南,而且每年更新。首先需要进行危险度分层,分为高危和低危患者。治疗方法包括退热,升白,层流间隔离,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初期可以经验性使用合理抗生素,待各种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出来后要选择敏感的药物。

3.药物热 肺癌病人化疗期间可能会出现药物性发热,其本质是一种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数分钟或数小时,表现为高热,体温39℃以上,伴畏寒及寒战,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可以退热。出现药物热时要及时停止使用该药物,合并胸闷、气急者要马上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

4.肿瘤热 晚期肺癌病人肿瘤负荷较大,肿瘤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后引发免疫性反应和炎性反应,引起发热症状。通常肿瘤热体温不太高,38℃左右,午后多见,反复出现。肿瘤热通常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采用物理降温或者口服西乐葆退热。如果肿瘤得到较好的控制,肿瘤热会消失。

肺癌化疗后发烧,一定要先查明原因,如果原因没有去除,发热会反反复复。发烧后常规查血常规及病原学,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治疗。除了退热处理外,还需要补液补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失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