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灼口综合征

2018年09月11日 835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灼口综合征是以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或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多发于舌部又称舌痛症,口腔黏膜感觉异常者称为口腔黏膜异感症。

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全身因素:

1)性激素失调:BMS对发生于更年期妇女,可能原因是:口腔黏膜是雌激素的靶器官,而雌激素与上皮角化程度有关。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口腔黏膜角化程度下降,黏膜变薄,口腔黏膜抗摩擦力降低。

2)神经因素及疼痛相关细胞因子: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存在功能异常或损伤;细胞因子是中枢神经的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增加了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敏感性。

3)味觉功能:BMS患者常有味觉的改变或丧失,味觉功能的异常会导致口腔出现BMS

4)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导致口腔组织耐摩擦性降低,引起BMS

二、精神因素:BMS最常见的原因,大约50%的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因素

1)性格改变:有明显的情绪改变,忧虑、焦虑、敌对、恐癌,高度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等,而恐癌又是最常见的原因。

2)社会生活应激因素:部分患者有意外生活应急事件。

3)个人性格:个人性格因素如个性敏感、固执、抑郁、感情压抑、易怒,不知变通等。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不协调:BMS无查见的临床阳性征象,但其主观症状严重。

2、症状变化的节律性:疼痛在一天内有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症状变化的规律性:在入睡、吃饭、工作、注意力分散、冷食和喝含酒精饮料时减轻;而在紧张、休息、疲乏、说话和食用燥性食物时加重。

4、症状部位不定,多发。

分型

1 早晨无症状,随后逐渐加重。

2 整日持续口腔烧灼感。

3 间歇性口腔烧灼感。

诊断

主要依据症状与体征的不一致性,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口腔黏膜疼痛,可诊断为BMS。排出的其他疾病或因素有:

1、局部的刺激:机械性刺激 如牙石、残根、残冠、锐利的牙齿边缘、不良修复体等因素。理化刺激因素:长期的吸烟、饮酒、漱口水漱口等。

2、口腔不良习惯:咬牙或夜磨牙等。

3、感染:主要排除口腔念珠菌的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就是烧灼样疼痛。

4、全身性疾病:口干症 口腔原发性或继发性唾液量的减少都可造成口腔烧灼样疼痛。血液系统疾病 各种贫血及血液系统疾病可以造成口腔黏膜的萎缩,引起对刺激的敏感,造成口腔黏膜的疼痛。全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与细胞DNARNA代谢有关,常使口腔上皮抵抗力降低,可以引起口腔黏膜的烧灼样疼痛。

治疗

治疗应该是以精神、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精神或调解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