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青少年抑郁症—严重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杀手

2018年06月17日 103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性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对工作失去兴趣、负罪感以及自觉无用,患者常常有自杀倾向。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抑郁患者越来越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在发达国家接近6%,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此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因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排名精神疾病之首,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多,且自杀意念较强,极易诱发自伤、自杀行为。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学业表现、人际交往等带来危害,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国外研究估计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8%,国内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19467名8-19岁的学生中抑郁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4.81%。青少年抑郁症预后不佳,相当大的一部分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成年人的抑郁障碍往往是由青少年抑郁发展而来,甚至可以认为青春期抑郁症是成年抑郁症的早发亚型。青春期抑郁症预示着成年期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接近于成人,达15%~20% 。青少年的抑郁与成人相比,出现时比较隐蔽,它的发生通常有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使其比成人期患抑郁的风险增加2~4倍,而且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有复发的风险。抑郁可影响到儿童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学校的表现、与同龄人及家人的关系,甚至导致自杀,通常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学习成绩的突然下降、过敏性体验的增加、朋友关系的恶化、社会交往或娱乐活动的减少、饮食的改变、睡眠障碍、经常疲劳、感到没有价值、无望感等。青少年的抑郁也增加了物质滥用和自杀的风险。
      青少年抑郁症产生和发展过程 ,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根源 , 一方面是家长期望值过高 , 把自己的愿望强行施加给孩子,替孩子设想着未来,孩子被迫学习;有的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只讲功课,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高负荷压抑着中学生脆弱的心灵,因为千千万万个学生都在挤升学这个独木桥,做不完的作业,频繁的考试,生活紧张而单调。这些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压力,如果处理不好,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心理障碍。

      目前,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遗传、心理及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

      首先,遗传及环境因素。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 8 ~20 倍 ,且血缘越近 ,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 ,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比率在 20%~46%范围。

      抑郁症青少年的家庭有较高的父母攻击、惩罚、婚姻冲突和拒绝现象而缺乏支持与帮助。而受虐儿童中75%以上在青少年时期易发生抑郁、焦虑、攻击、反社会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尽管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但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更多是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1、早期生活经验方面的因素

     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一个人早年和儿童时期不良的生活经历会使抑郁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比如早期情感剥夺和失落,父母的不适当教养方式 ,生活中重大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缺乏成长支持等等。

2、社会心理因素,特别是应激及应对方式

     人格是个体在社会与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行为模式,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研究发现,归因方式和自尊是抑郁发病的易感因素,抑郁性的归因方式、低自尊与随后的负 性事件相互作用可使原来没有症状的个体抑郁症状增加。

      尽管最初的认知模式都提出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失业) 通常是抑郁症的沉淀剂,但最新研究认为,温和的生活压力事件能为敏感者的抑郁症状提供替代途径。此外,有研究提出了“诱发” 效应,即连续的触发事件能使抑郁症逐渐变得轻微。

     应激方式也是影响抑郁障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抑郁患者比正常人群采用更多的逃避应对方式。青少年在面对生活、学习或压力事件时,如果不能用正确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来减少负性情感,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1、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饕,“病”仍无好转迹象。

2、坦途无悦。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3、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4、自杀行为。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5、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