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世界血栓日:赶紧动起来,别被疾病“栓”住!

2021年10月13日 8546人阅读

2021年10月13日是第八个“世界血栓日”,主题为“预防血栓,让生命流动起来” ,旨在提高公众对血栓的认知,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

那血栓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我们先来看两则新闻:


2018年春节的时候,一位中国日报的年轻女记者突然离世。究其原因竟是因为崴了脚,短短12天便离开了人间,而最终的结果是死于肺栓塞


今年9月,青岛9岁男孩因突然低烧、呕吐、左腿变得又粗又黑,不能走路,被送进当地医院,检查发现,他下肢静脉有大量血栓,且血栓已部分脱落,进入肺动脉,造成肺部血管堵塞,有生命危险。医生分析,男孩长时间玩手机保持久躺、久坐的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

“我们的血管就好比河道,血栓就如同堵在河道主干上的船,严重时会导致整个运河体系瘫痪。”

血栓是一个隐蔽杀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生命,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

前两者的重视程度已被公众广泛了解,而静脉血栓栓塞作为全球“第三个心血管杀手”,因其发病率高、隐匿性强,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防大于治已是业界共识。

血栓哪里来


1、血管内皮出现破损,就可以导致血栓的发生。

如高血压、高血糖、病毒、细菌、肿瘤、免疫复合物等都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

2、血流速度变慢、瘀滞就容易形成血栓。

如心力衰竭、静脉受压、长期卧床久坐、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情况会导致血流速度变慢。

3、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血液浓稠、血脂高等都可能有形成血液凝块的风险。

如平时喝水少,而脂肪类、糖类等摄入过多,就会导致血液黏稠、血脂高等问题的出现。

提示血栓的5个“异常

言语不清

言语不清、流口水、吃饭拿不住筷子等症状可能是脑梗死的病变前兆,并多出现在中老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中。

腿脚突然出现肿胀疼痛

如果发现一侧腿或脚突然开始出现肿胀感同时有剧烈头痛出现,并在站立、行走时加重,时常感觉腿部比较沉重,应考虑是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

头晕

突然头晕,视力模糊,眼前发黑,甚至短暂失明,通常在几秒钟或几十秒之后恢复正常。一般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视网膜缺血所致。由于发生时间短,容易被忽视。

手足无力

突然感到手脚无力,单腿不能行走,走路时步态不稳或摔倒:上肢和下肢侧麻木,连舌头和嘴唇都麻木,也要考虑是血栓的症状。

长时间坐着呼吸困难

卧床或久坐之后突然呼吸困难,在休息之后能有所缓解,日常轻微活动后会感觉明显加重。这时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肺栓塞的前期征兆,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提早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

血栓的防护最重要的还是靠日常的预防,即使是高危人群,如果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1、适当的运动,避免久坐,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人群一定要注意多活动下肢;

2、平常多喝水,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低盐、低糖、低脂饮食;

3、冷空气来了,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4、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科学做好护理工作;

5、平时可以多做勾脚、踩刹车、踮脚尖的动作,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每天至少快走 30 分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