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女性胎前产后的中医调理

2018年07月20日 9190人阅读

  中医理论很关注胎前产后的调理,包括女性在怀孕前后,生产前后,哺乳期间的调理,都属于胎前产后的调理。

  怀孕前后调理:

  孕前调理:

  1、调理月经:所谓调经是指调理月经,使行经时间,经期,经量,经色,痛经等方面进行调理,这种情况主要针对一些既往月经不调的人群。


  2、增强体质:调理身体整个状态,使体质状态达到最佳,为怀孕做好准备,这种情况主要针对一些既往体质较弱的人,比如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者。


  孕期调理:

  正常妊娠后母体的变化: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的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妊娠初期,由于血聚于下,冲脉气盛,肝气上逆,胃气不降,则出现饮食偏嗜、恶心作呕、晨起头晕等现象,一般不严重,经过20-40天左右,症状多能自然消失。


  妊娠早期,孕妇可自觉乳房胀大。妊娠3个月后,白带稍增多,乳头乳晕的颜色加深。妊娠4-5个月后,孕妇可以自觉胎动,胎体逐渐增大,小腹部逐渐膨隆。妊娠6个月后,胎儿渐大,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常可出现轻度肿胀。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先露部压迫膀胱与直肠,可见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现象。


  正常妊娠3个月后,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


  疾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中医称胎前病。胎前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

  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致使气机升降失调,严重者气机逆乱,可以出现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等;其次,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导致胎儿失于润养而出现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萎不长等


  胎气:

  指胎儿在母体内所受的精气,妇人以血养胎,孕期母体因自身体质或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血气不足或不和,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俗称为动了胎气。


  胎前病治疗调理的原则: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药物应用,也应严格掌握剂量,并“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前三个月,是胚胎形成时期,要特别慎重,尽量不感冒,不生病,不用药,远离辐射,心情乐观,情绪平静。


  产前产后的调理

  生产前后包括分娩产褥哺乳。是女子生育后代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都发生了急剧的生理变化。


  分娩: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临产时出现腰腹阵阵作痛,小腹重坠,逐渐加重,至产门开全,阴户窘迫,胎儿、胞衣依次娩出。古人总结了“睡、忍痛、慢临盆”的临产调护六字要诀。这六字箴言看似很简单,但对现在所有的产妇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于分娩疼痛:一定要忍着痛,古人说,痛到极熟,自然易生。生育是女人一生重要经历之一,也是女人的与生俱来的使命,此时的痛与生育后见到宝宝的快乐相比,是很值得的。


  产后:

  产妇分娩结束,到全身器官(除乳房外)恢复至未孕状态时的一段时间,称产褥期,约需6-8周,一般为6周。由于产时用力汗出和产创出血,产后,阴血骤虚,卫表不固,抵抗力下降;在产后1-2日内,常有轻微不适,如无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时间内会自然消失。产后数日内,胞宫尚未复常而有阵缩,故小腹常有轻微阵痛,称“儿枕痛”。在产后2周内因胞宫尚未回缩到盆腔,所以小腹按之有包块。大约产后6周,胞宫才能恢复到孕前大小。


  恶露:

  产后阴道不断有余血浊液流出,称为恶露,恶露先是暗红的血液,以后血液颜色逐渐由深变浅,其量也由多变少,一般在2周内淡红色血性恶露消失,3周内粘液性恶露断绝。恶露排出,血室已开,胞脉空虚,此时若护理不当,将息失宜,每易引起疾病。


  产后调养应注意:

  1.寒温适宜:居室冷热适宜。应避风寒,不可坐卧当风,以免外邪侵袭;

  2.劳逸适度:产妇要充分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劳动不宜过早过累;

  3.调节饮食:产后气血耗伤,又须化生乳汁哺育婴儿,需加强营养。饮食宜选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食品;

  4.调和情志:产妇精神要愉快,切忌暴怒或忧思,以免气结血滞;


  坐月子: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有作月子的传统,实际上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以预防为主,是妇女卫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妇女在生育之后气血亏虚,抗邪无力,此时极易感受外邪,如受风、关节受寒等,而且病气易于深入,所谓虚邪中人也深。往往造成疾病久治不效、缠绵难愈。所以,这个阶段的保养休息说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产后疾病的“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产后常见病症:

  产后虚证:

  有些女性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恶露不净,出血时间很长,还有人产后体质特别弱,怕冷多汗,体质虚弱,进食量少,奶水也少,精神萎靡,消瘦乏力等等,如果体质过于虚弱,自身难以恢复,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子宫复旧不良)


  产后郁证:

  妇女妊娠后,特别是第一次,精神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产后,产妇从兴奋状态转入疲倦,情绪从高亢转入比较低落,部分产妇会出现感情脆弱、焦虑,有时候有失眠、头痛等。一般产后两三天会出现上述症状,十天左右症状将自动减轻或消失。有些产妇症状持续恶化,这些患者除了进行自我调节以外,必要时应求助医生,进行药物干预。(产后抑郁症)


  产后痹证:

  产妇因为怀孕和分娩引起的疼痛,一般在产后1周后疼痛就会减轻。在产褥期,如不注意科学的休养方法,活动锻炼不得法,或过早的参与劳动,或感受寒冷刺激,出现腰腿部或全身疼痛,不能自行缓解或逐渐加重,要请医生医治为好。(产后腰腿痛)

  中医认为,病产后病的特点为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哺乳期调养:

  母乳是产妇气血所化。 “产妇冲任血旺,脾胃气壮则乳足。”在哺乳期要使产妇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这对保证乳汁的质和量有重要意义。哺乳时限,纯母乳喂养4-6个月后,边喂母乳边加辅食。12-24个月是婴儿断乳的适当月龄,最好在秋凉和春暖的季节里进行。

  这个时段,就诊患者以产后少乳和要求回乳的多见。


  少乳:

  多为气血虚弱,肝气郁结引起,调节饮食、加强营养为第一要务。其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睡眠充足,避免过劳,才能保持乳汁的质和量。


  回乳:

  产后不需哺乳,或因产妇有疾,不宜授乳,或婴儿已届断奶之时者,可予回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