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那些年,我们“补的钙”真的补对了吗?

2016年07月28日 589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医生说我得了骨质疏松症,是不是就是缺钙啊?”

“骨质疏松?吃吃钙片就好了呀,为什么还要吃药?”

“吃钙片会不会得结石啊?”

……

这些问题,你是不是也向医生咨询过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补钙的那些误区

误区一、我的血钙不低,我肯定不缺钙

钙和无机磷是骨骼无机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骼中包括了人体99%的钙和80%的磷,也就是说,骨骼才是人体的庞大“钙库”,是否“缺钙”取决于您的骨骼是否健康

骨质疏松的患者,大多由于破骨细胞活跃,发生急性或慢性骨丢失,故而血钙正常或升高;而甲状旁腺激素是重要的钙调激素之一,当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不但会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同时也会升高血钙。

误区二、得了骨质疏松症,补钙就可以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正常骨骼的塑建和重建需要一种偶联机制,即成骨细胞的形成作用和破骨细胞的吸收作用;当成骨细胞能力下降,或破骨细胞过度活跃时,则会发生骨代谢的异常,从而出现结构的改变,最终发生为骨质疏松症。

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案常常被形容成一个建筑工地:钙剂和维生素D就是“砖头和水泥”,而抗骨质疏松药则是“建筑工人”,要想砌成坚固的“大楼”,材料与工人缺一不可。

在中华医学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始终把钙剂和维生素D作为骨质疏松症预防及治疗的基础措施。而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机制以抑制骨吸收(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等)和促进骨形成(如甲状旁腺激素片段等)为主,也有一些多重作用机制的药物。医生会根据您骨密度测定及骨代谢指标检查结果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误区三、年纪大了肯定缺钙,没关系的,不用看医生

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腰酸背痛腿抽筋”,但是,老年人的骨骼健康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老年人因低钙摄入和维生素D缺少,而导致负钙平衡,因此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引起年龄相关的继发性甲旁亢,并使骨转换增加、骨丢失加快。

女性绝经后、男性60岁以后,无论是否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建议每年一次骨密度测定;对于正在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建议您在治疗开始前即测定骨代谢指标,随后在治疗后3个月,每6-12个月监测一次。同时建议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跌倒风险因素、下肢肌力、平衡量表等测定,根据评估风险,遵医嘱进行相关干预,预防跌倒及骨折发生。

误区四、多喝骨头汤、多吃虾皮肯定能补钙

       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仅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一般饮食中,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确实含钙量较多,但是奶制品多含碳酸钙,而豆制品、海产品等含草酸钙居多。大量摄入虾皮等食物,增加了草酸钙的吸收,而草酸钙多为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成分。

骨头汤等荤汤的含钙量极少,并不能达到饮食补钙的目的,同时,摄入过多荤汤反而增加脂肪、嘌呤的摄入,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痛风、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研究报道牛奶和钙剂摄入均可显著提高儿童的骨密度值,但摄入牛奶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误区五、钙片吃多了会得结石的

       草酸钙多为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成分,而目前临床常用口服钙剂多为碳酸钙,同时碳酸钙有拮抗草酸钙形成的作用,因此合理补充碳酸钙制剂,并不增加泌尿系结石风险。

国外一项对78293名无肾结石病史的女性进行前瞻性研究发现,较高的饮食钙摄入可减少肾结石发生风险5%28%,较多水摄入可减少肾结石发生风险13%31%,而较高的钠摄入可增加肾结石风险11%61%

误区六、钙片吃多了会血压高

有些老年人拿着药盒问医生:“我吃的这个高血压药,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那我还能吃钙片不?会影响血压吗?” 答案是“不会!”,因为口服钙剂是补充的元素钙,而非钙离子。

201212月,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NOF)发表最新研究声明,推荐剂量的钙剂补充(每日1000mg碳酸钙及400IU维生素D3)不增加心肌梗塞、冠心病、中风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和致死率。

温馨提醒

南京市中医院骨质疏松专病门诊:每周三上午,骨伤科门诊二诊室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时间:每周二、周四下午,请提前至骨伤科护士站预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