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乳头乳晕湿疹的内涵、诊治与相关免疫问题

2018年10月09日 37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门诊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女性,乳头乳晕皮肤搔痒,伴有白色的伪膜样的分泌物,患者网上查询,自觉与乳腺湿疹样癌相似,因此神情紧张、恐惧,担心患上了乳腺癌。那么,乳房湿疹是怎么回事?乳房湿疹等同于乳腺癌吗?

1.乳房湿疹有什么样的表现?病理学改变是什么?

乳房湿疹是发生在乳头及乳晕处皮肤的一种炎症性病变,男女均可发病,哺乳期妇女多见,非哺乳期也不少见。多数为双侧病变,部分病人为单侧。最突出的症状是皮肤瘙痒。早期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白色鳞屑样的渗出性改变,由于瘙痒、皮肤病变进一步加重,表现为皮疹的多种形态,例如红色的、带有痂皮的丘疹样颗粒。在乳头上可以表现为皲裂、红肿。也可以在乳头乳晕以外的乳房皮肤上,表现为圆圈样的红斑,红斑周边隆起,形成明显的边界。或者在乳房的下皱折区,出现红斑、渗出、糜烂,伴有搔痒和疼痛。这些病变可与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损害同时伴发,可以呈现对称性发病。

1.1 皮肤湿疹的分期与分类

乳房湿疹是皮肤湿疹的一种特例。湿疹从时间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期渗出倾向明显,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的损害、浸润、肥厚和多形性。从皮肤损害的范围来分,可以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

急性湿疹??皮肤损害的早期为较多的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

病理改变为角质层有角化不全及凝聚的血浆,偶可见中性粒细胞。表皮内水疱及大疱,水疱周围可见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和细胞内水肿,伴有单一核细胞为主的浸润及细胞外渗。

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肤的损害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见少量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病理改变为角质层有不同程度的角化不全及结痂,海绵形成、细胞内水肿,常有海绵型水疱,中等程度的棘层肥厚,炎症浸润与急性皮炎相似。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来。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有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病理改变为角化过度和限局性角化不全,中等程度至明显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轻度海绵水肿,但无水疱。常可见核固缩偏于一侧,胞浆空泡化的棘细胞可能系糖元聚集所致。炎症浸润一般分布于真皮上部的血管周围,无细胞外渗。

局限性湿疹??皮肤损害仅发生在特定部位,故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严重的乳房湿疹,乳头可以由于反复的病变而坏死。

泛发性湿疹?皮肤损害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如钱币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

另有3种特殊类型的皮炎,都有上述的一般病理改变,但还有各自特点:

1)异位性皮炎 以慢性皮炎为主的病理改变,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肥大细胞增多。

2) 钱币状湿疹:组织象以亚急性皮炎为主,广泛的角化不全,不同的部位有散在的表皮内水疱。

3)汗疱性湿疹:在角质层较厚的表皮内可见到海绵水肿型水疱。

2.为什么会发生乳房的皮肤湿疹?

这是由于患者出现了免疫学上的异常。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引起免疫功能的紊乱或者低下,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诱发异常的免疫反应。

统计湿疹的发病比例中,遗传因素占10%,环境因素30%。感染因素25%,这些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气源性真菌如交链孢霉、分枝孢霉、点青霉、烟曲霉、镰刀霉、产黄青霉、黑曲霉及黑根霉等。饮食因素和药物因素各15%。

2.1 病机上皮肤湿疹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是免疫功能异常的结果。那么,什么是人体的免疫功能呢??怎样评价一个人的免疫力的是否异常呢?

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决定于免疫细胞状况。免疫细胞是白细胞的总称,包括淋巴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也特指可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 T淋巴细胞(CD3+,对胸腺组织依赖的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CD3-CD19+),NK细胞(CD3-CD16+,CD56+,自然杀伤淋巴细胞)。其中,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事细胞免疫,CD4是辅助T细胞表面的一种标记,CD8是抑制性T细胞的一种标记。

B淋巴细胞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指标。NK细胞介导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毒性反应。

如何评价机体的免疫力好,或者是免疫功能紊乱呢?

CD4/CD8增高,表示辅助性T细胞高于抑制性T细胞,说明免疫力好。CD3是所有T细胞总和,CD3高表示总T细胞较多。CD4/CD8和CD3都高,是由于辅助性CD4细胞增高,因而总的T细胞也增高,是机体免疫力好的表现。反之,则是免疫功能的紊乱或者低下,如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衡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

2.2 T细胞亚群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对它的数值怎么判断?

T细胞亚群按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按所分泌细胞因子类型不同,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等。正常参考值,CD3 65.3~77.7 %,CD4 40.4~51.0 %,CD8 22.9~32.9 %,CD4/CD8 1.33~1.99 %。

CD3下降常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接受放疗、化疗或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CD3上升则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肌无力等。

CD4/CD8的比值做为免疫调节的一项指标,正常值约1.4~2.0。

若其比值>2.0或<1.4,表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CD4/CD8<1.4,常见于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的比值常小于0.5;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病毒感染。

CD4/CD8>2.0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2.3 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CD8+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低下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有时伴有CD4+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增高。典型的例子就是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这种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8+细胞百分率下降,常伴有CD4+细胞百分率增CD4+/CD8+比值升高。其他自身免疫病象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活动期,自身溶血性贫血,类风湿症,重症肌无力,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或排斥反应时患者都有类似特征。

CD4+/CD8+比值减小是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指征。在AIDS(艾滋病)患者中,就有着CD4+细胞数显著减少、CD4+/CD8+比值倒置。一些呼吸道感染者的体内T抑制细胞的数量、功能都有异常增高。

2.4 病毒感染

CD4+/CD8+比值的倒置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征。在水痘、猩红热、麻疹患者中就有CD4+细胞数减少、CD8+细胞数增多、CD4+/CD8+比值降低。在急性期和复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也有CD4+/CD8+比值降低。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疤疹感染,以及血吸虫病患者也都类似。

2.5 恶性肿瘤

在实体瘤患者如消化道癌、肝癌、乳腺癌患者中都有CD3+、CD4+细胞数降低、CD8+细胞数增多、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这说明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患者对识别和杀伤突变细胞的能力下降,形成了肿瘤的生长、转移。通过检测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变化,了解机体的免疫动态,可指导临床上使用免疫调节剂及其他药物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增强其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2.6 皮肤炎症、湿疹与Th1、Th2细胞

Th1亚群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涉及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和移植排斥。Th2亚群主要参与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和起效反应。两种亚型均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产生不同的功能效应。如Th1特异性分泌IFN—γ和TNF,Th2特异性产生IL-4,IL-5。IL-4能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合成IgE,并使IgE维持在一定的浓度。IL-5主要作用于B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选择性刺激人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系增殖、分化,维持嗜酸性粒细胞的存活和功能。

如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的IgE水平较高,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多,IL-4可抑制IFN-γ的产生,从而下调Th1细胞分化、促进Th2细胞的分化。表明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亚群失调,Th2细胞亚群占优势,而Th1亚群细胞相对功能降低,发病早期主要以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为主,由于细胞功能的紊乱,后期可以出现类似Ⅳ变态反应的病理过程,表现出湿疹样的改变。

3.乳房湿疹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妇女,乳晕湿润,糜烂,结痂,时间稍久可增厚,发生皲裂,喂奶时疼痛。长期不愈,皮下有硬结者,应考虑并发湿疹样癌的可能,所以,对乳房湿疹应提高警惕,及时检查。

乳房的湿疹样癌是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引发的乳头乳晕类似湿疹样改变及其后方的分界不清的皮下结节。乳房的湿疹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表现,二者有着免疫功能紊乱的共性,可以将乳房的慢性湿疹看着癌前病变,那么乳房湿疹应该怎样治疗呢?

乳房湿疹诊断最重要的内容是通过局部组织的活检切片,排除湿疹样的乳腺癌。一旦排除了乳腺癌,就应当积极的治疗乳房的湿疹。

乳房湿疹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肝胆和胃肠疾病,寻找并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思想情绪等,配合止痒、外用药修复皮肤损害。

止痒,可选用抗组胺药,必要时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泛发性湿疹可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但不宜长期使用。

外用药 根据皮肤损害情况选择适当剂型和药物。急性湿疹可先予局部生理盐水、3%硼酸或1:20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再予炉甘石洗剂收敛、保护。亚急性、慢性湿疹应用合适的糖皮质激素霜剂、焦油类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匹美莫司软膏。继发感染者加抗生素制剂。

4.中医学对皮肤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

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形成、易于湿烂流津的搔痒性渗出性皮肤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中医古籍对湿疹记载很多,它的急性期一称作“疮”,慢性期称作“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记载,认为脏腑病变与皮肤损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疮候》记载“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乎血气,结聚所生,……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搔抓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折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浸淫疮:“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黄水疮:“此证初生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因此,前贤对它的病因病机有相当丰富的认识,并积累了一些理法方药经验。

病因上,湿疹归于饮食失节、情志不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病久伤阴伤血,化燥生风,故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其临床表现为“痒、多(多形性)、水(渗出)、对(对称)、复(反复发作)”。

病机上湿疹的最根本原因是“湿”,其次是“热”,湿久必化热,即使患者为虚寒体质,也常被湿热掩盖。抓住“湿"“热”两个基本因素,辨证就准确无误。

5.中医学对皮肤湿疹的治疗要点

1)除湿

治病必求于本。或禀赋素虚引起湿邪内生,或饮食不节引起湿邪,湿疹本因总不离“湿”。

“湿”即湿疹之本,故除湿应是治疗湿疹的根本原则。湿疹发病虽与肝、脾、肺、三焦等功能失调有关,然临证时不必过多强调虚从何来,只须以清热除湿为主,辅以祛风胜湿,兼以随证加减即可。

方法上,由于湿邪性黏腻,最易阻滞气机,郁而发热,形成湿热兼有的表现,如潮红,肿胀,丘疹,水疱成片,瘙痒不休,抓破流水糜烂,浸淫成片、结痴等,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马齿觅、苍术、黄柏、黄连、苦参、白鲜皮等。热重者可气血双清,如加清气分热的石膏或清血分热的地黄、牡丹皮、赤芍、槐花、白茅根等。

2) 分辨湿、热孰轻孰重

湿疹其名有湿,病因虽都以湿、热为主,但是湿、热轻重又有热重湿轻、湿重热轻、湿热并重之不同。临床中应当根据患者皮损表现,参考舌像、大便之变化,对湿、热之轻重、比例进行判断。

3) 药不变而量变

由于湿热轻重与比例不同,故相应药物剂量不同,从而方似不变而又有变。如热重者加大清热药物的用量,湿重者加大除湿药物的用量,虽然基本方不变,但是药量不同,达到了随证变化、因人制宜的治疗目的。

4) 祛风胜湿为辅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如无湿邪助其猖,则其无所依附、不至留恋,自遁于无形。风能胜湿,治湿疹者必善用风药,其目的不在止痒,而在除湿。临床上以症状为标准可选择荆芥、防风、辛夷、苍耳子、蝉衣、浮萍、白僵蚕、全虫、蜈蚣、乌梢蛇等,例如患者热象较重,皮损颜色较红,则选用性寒之蝉衣、浮萍,以祛风胜湿兼清热。如患者热象较轻,可选用荆芥、防风、辛夷、苍耳子等辛温解表药物,以防寒凉药物凝滞气血。若病程较长,皮损肥厚明显,则加虫类药物,以搜风剔湿止痒。

5)兼以辨因

湿邪郁滞,久留体内可引起诸多变化。湿邪困脾,引起脾之运化障碍。如脾气虚弱、阳气受损者,可加健脾之薏苡仁、茯苓、砂仁等。虚寒者,加细辛、黑附片等。湿邪日久,引起津血化生障碍、津血亏虚者,予首乌藤、鸡血藤、当归、阿胶珠、地黄等养血润肤之药。虽有诸多变化,然万变不离除湿之根本。

6)止痒

湿疹患者最难以忍受的是“痒”,搔抓是加重皮损的重要原因。“急则治其标”,迅速缓解患者痉痒症状是减轻皮损的重要步骤。应充分重视中药的安神作用,选用安神类中药抑制神经兴奋,达到止痒的目的。

常用药物有生龙骨、生牡蛎、磁石、合欢皮、百合、珍珠母、炒枣仁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如为实证,则多用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等重镇药物。如为虚证,则以首乌藤、合欢皮(花)、百合、炒枣仁、获神等为主,根据血虚、气虚的具体情况用药又有所侧重。

病案举例 患者,男,74岁,2月20日初诊。患者10个月前上肢出现红色丘疹,伴痉痒、渗出,在某院诊为湿疹,外用激素药、氧化锌等,效果不明显,皮损仍时轻时重,迁延不愈。搔痒,烦躁,口干苦,大便干,小便黄。查体:躯干、四肢皮损干燥,泛发绿豆至钱币大小斑丘疹,局部融合成片,渗出不明显,色暗红,可见抓痕血痴,舌质红、有裂纹,苔白厚腻,脉滑。

西医诊断: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组成:首乌藤30 g、龙胆草10 g、浮萍10g、淡竹叶15 g、生石膏15g(先煎)、马齿觅30 g、苍术10g、黄柏15 g、白蒺藜15 g、皂刺15 g、防风 20 g、荆芥10 g、萆薢20 g、土茯苓15 g,当归15 g,白芍30 g,生甘草10 g,乌梢蛇10g,白僵蚕3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月27日二诊:服药后患者痉痒明显减轻,皮损缩小,明显变薄,颜色变淡。守上方7剂继服。

3月6日三诊:患者感微痒,二便通调。上方去石膏、乌梢蛇、防风,继服14剂痊愈。

小结 乳房湿疹是皮肤湿疹中的一种,比较局限。与患者的遗传特征、免疫功能紊乱有关。随着病程的迁移,皮肤的损害不断的加重,可以伴发乳腺癌。共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内容是排除乳腺癌,积极治疗乳头、乳晕的皮肤损害。方法上可以选择中医、西医结合治疗,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