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岭南经方名医3—儿科名医陈若孔

2018年07月17日 778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岭南经方名医3儿科名医陈若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黎崇裕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未病科  刘志龙、黎崇裕整理

陈若孔(1892-1974),广东省广州市人,广东省政协二届三次全体会议前增补委员、广东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医药卫生界),先后任职于中医医馆方便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学校、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市中医院。1962年9月3日至9月7日,广东省卫生厅在广州市东方宾馆召开继承名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陈老作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出席会议。

陈老年轻时曾出国学习,后学成回国服务百姓,陈老医理精湛临证功底扎实,常经时方合用,常用守法治疗疑难杂症,且喜用岭南地区惯性用药如象牙丝、宽筋藤等,其用药注重药物炮制,临床擅长诊治内儿科疾病,尤善于治疗小儿麻疹、疳积、痢疾、水肿因而深受患者的爱戴和信任,其传人有闫孝诚、姚淑貞等。

清末民初时,广州市西关地区中医馆众多,形成了十三行西侧的冼基以及上西关的洞神坊一带的“中医街”,抗战胜利后,冼基的中医大部分外迁至附近的抗日路(今和平路),而洞神坊一带的医馆则纷纷迁至龙津路,其中陈老亦在龙津路行医。

目前笔者手头未寻得陈老相关著作,仅见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闫孝诚和姚淑貞发表于《广东医学》 1964年第5期的《陈若孔医案》,下面转摘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医案一:暴发型痢疾合并脑炎案

周某某,男,19个月,1959年4月18日下午六时入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

病史:入院前一天晚上从托儿所回家,才觉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每晚七、八次,黄色稀烂,有粘液,未见脓血,曾呕吐一次,并高热。入院当天早上因抽搐而来急诊留医。

西医检验与检查(略),确诊为暴发型痢疾合并脑炎,即行急救治疗四天,症状未见好转,高热未退,神智不清,常有抽搐,于4月22日延陈医师诊治。

   初诊时牙关紧闭,手足发痉,足冷,神昏目瞪,大便胶潺有脓血,壮热,尿少,舌质深降,脉弦数。此春温下痢,热邪已达血分,深入下焦,手足厥阴同病。遂拟息风镇痉、凉血解毒、宣窍通络法,仿仲景白头翁汤意,适当加入生地、银花、白芍、象牙丝、钩藤,以清热镇痉,平肝息风,配合安宫牛黄丸直达手厥阴以宣窍透邪,兼治手足厥阴。一服抽搐略减,热稍退。乃依方入人参、羚羊角、龙胆草、竹叶、郁金、菖蒲等以固正、清肝、宣窍,出入加减治疗六日,抽搐减少,惟大便每日六、七次,夹有脓血、里急状,仍于前方加熟大黄钱半,三服后牙关松弛。复用羚羊角、贝母、知母、天麻、川连、白芍、生地、丝瓜络、石决明、钩藤、至宝丹等一派清热息风柔肝药物出入加减治疗,直至5月12日,牙关全开,抽搐已减过半,危象消失,间有不规则热度,足屈伸不能自如,但大便已好转。再拟桑叶、炙草、玉竹、杭菊、沙参、石斛、旱莲草、白芍、钩藤、丹皮等,养阴柔筋。至5月18日,因微感外邪,热度复高,牙龈溃烂,曾转用轻清之剂一服而愈。最后,用大剂养阴、滋液、柔筋、活络,如二地、二冬、石斛、宽筋藤、茅根、丝瓜络、地龙、桃仁、桑寄生、沙参、玉竹、旱莲草等加减治疗,至6月6日共治疗46天而痊愈出院。


医案二:细菌性痢疾合并第三度营养不良、体血素贫血、支气管炎

戴某某,女,3岁,1960年11月5日入广州市中医院治疗。住院号22497。病史:患儿入院前十多天见有腹泻,日十余次,米糊样便,含有小量红白色粘液,精神疲倦,胃口差,渴饮七天。曾到广州市北区医疗站诊治数次,经服药打针后下痢次数减少,无粘液,转为水样便,两下肢、足面及踝关节渐见少许浮肿,精神极度疲倦,活动甚少,且伴有嗜睡、食欲不振、渴饮。又到北区医疗站诊治,服药无效,下痢反增,下肢浮肿加重,腹、面也见浮肿,遂转来广州市中医院治疗。

入院后经西医检查与检验(略),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合并第三度营养不良、体血素贫血、支气管炎。治疗五天,症状未见改善,1960年11月10日由陈老医师诊治。

久痢,舌白润,脉弦弱,手足浮肿,胃不纳食,昨天仍下痢十余次,有胶潺和里急后重。断为脾胃两伤,噤口痢重症。急用大补脾胃之剂,主四君子汤,佐用调和气血与止痢之品加减化裁。处方:防党、炙草、茯苓、淮山、厚朴、槟榔、白芍、川连炭。后又随症加入黄芪、当归、陈皮等药,共治疗五天。胃纳略佳,但大便仍带胶潺,足微肿,此久痢正虚邪退,仿真人养脏汤意处方治疗。防党、煨木香、炙草、白术、黄芪、茯苓、当归、炒扁豆、煨诃子、陈皮。共服二剂,各项均见好转;惟痰多气促。此脾虚痰泛,土病及金。用五味异功散大补中州,佐用二陈汤顺气除痰。服一剂,症状无明显改善,改用苏子降气汤一服,暂图标治。后再用六君子汤培本,随症加用黄芪、浮小麦固表止汗,生龙骨、牡蛎敛阴止汗,厚朴、北杏降气定喘,治疗14天,至1960年11月24日痊愈出院。

 按:此例病情复杂,兼症颇多,加之患儿病久体弱,治疗并非易事。由于陈老医师辨证正确,治疗方法中肯,始终以大补脾胃为主,中途虽曾另改方剂,但亦未离培土一法,遂使这一错综复杂的病儿在半月内而获痊愈。

医案三:肾炎水肿案

李某某,男,9岁,1960年12月3日入广州市中医院治疗。住院号22881。

病史:两个月前开始水肿,但大、小便正常,食欲亦佳,只发觉患孩上午头面稍肿,下午下肢浮肿,伴有手足、腹胁流走性疼痛。近一个月来肿胀加剧。现今全身浮肿发亮,浑身疼痛,不能转侧,中脘部尤剧,不欲食,小便极少,彻夜难眠。

经西医检查与检验(略),诊断为急性肾炎水肿,治疗12天,其效不显,于1960年12月15日由陈老医师诊治。

全身浮肿,腹部尤甚,体疼不能转侧,尿少,不欲食,口渴,气微促,唇红,舌干,脉濡细。此脾肺气机不化,蓄湿成肿,主五皮饮通里达表,合开肺、行气、利尿以开上导下之剂图治。处方:茯苓皮、川加皮、陈皮、北杏仁、厚朴、知母、槟榔、泽泻、猪苓。二诊加用莱菔子通利三焦气分,鸡内金消肠胃积湿,绵茵陈清热祛湿,瞿麦穗通利小便。后几诊又随症加用木香、砂仁、防己、苏叶等药,尿量虽增,肿势不消。故于上述方中酌加防党、熟附子健脾温肾,连服五剂,精神转佳,食欲转好,小便增多,肿势稍减,口不渴,舌边红润,中心色红,四边有苔,津少,脉结。到1961年1月16日,肿势消除过半,转用平补脾肾、强壮元阳之剂,如熟地、淮山、茯苓、防党、黄芪、归身、巴戟、芡实、玉茸等,出入加减为治,至1961年3月20日,经西医化验检查确定痊愈而出院。

按:陈老医师治疗水肿颇有法度,善从肺、脾、肾三脏图治;且能把握临床症状,灵活变通,因势利导,初时水肿较重期,不用竣攻水邪之品,而善用行气、开提肺气、通利三焦气滞、导水轻剂以输转气机,缓缓消肿。

水肿渐消,即转用健脾、温肾,兼用行气导水,以加速水肿小腿,水肿消退后,即转入平补肝肾,强壮元阳善后处理,防其复发。若竣攻之剂,虽有一时显效,但不能根除水邪,反伤正气,常另水肿复发,更为难治。上述乃吾师治疗水肿大法也。

0